寿春古井里的水文化

王晓珂

版次:03  2025年05月06日

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是生命之源,寿春是一片历史悠久、具有古老文明的地域,这里的人民很早就对水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古寿春在夏代分天下为九州时就已成为要地,春秋时是江淮一带政治、文化和军事重镇。到战国时代,蔡国多位君主在此建都四十七年,楚国在此建都十九年;汉代淮南国以寿春为都七十四年;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寿春地区就已有了水井。寿春人虽依水而居,但只能在河湖附近居住,活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与生活取水成了一个大问题。自从发明了打井,人们就可以在远离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开阔了活动范围,也改善了人类的饮食卫生条件。《淮南子·本经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益是虞舜时人,曾协助大禹治水。古籍记载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而实际上古代水井的出现,比这要早得多。

寿春城是楚晚期都城,通过对遗址的系统考古发掘,人们不断了解寿春的水文化内涵,也不同程度地发现一些古井的痕迹。楚寿春在今寿县西南四十里之丰庄铺之说,源于《明一统志》和李兆洛《凤台县志》。据楚都寿春城遗址调查小组简报记录,位于丰庄的涧洼遗址,包括冯家圩子、李家台子等地,地面有大量的筒瓦、板瓦、陶井圈。20世纪50年代,丰庄涧洼大队抗旱在淮河夹河开沟引水,挖到陶井多处。从河滩崩塌土中发现的爵和觚等文物,结合其他考古证据,可以推断这些陶井在商和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在寿春大地上,它们一方面用于农田灌溉,一方面用于生活。商代,随着青铜工具广泛使用,凿井技术进一步提高,由初期井内壁多是上大下小略呈圆锥体的深土坑发展为上下相等的筒形。石块砌井最早见于西周,寿春遗留下来的一些水井,还可以看到这种类型,井壁从上至下加砌一圈石块,石块都经过挑选或初步加工,大小大致整齐。战国时期,铁制工具普遍应用,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凿井技术提高,开凿水井更加普遍。由于制陶业发达,为了防止土井塌陷,污染井水,出现了陶井。涧洼遗址的陶井属于这种类型,井身用一节一节的陶井圈套叠起来,最多的有十六节。打井时,事先挖一口土井,当挖至接近水线的流沙层时,将陶井圈放入井内,再从井圈内挖去泥土,井圈逐渐下沉,上边再套井圈,一直挖到一定深度的水位为止。这是打井技术的一个创新。西汉以后,由于砖的出现,陶井又逐渐被砖井取代。井筒砖砌技术很进步,有子母榫弧形砖券、六角形、平砌式等多种形式。

寿春地区用于农业浇灌的水井,开始是用绳索或木杆绑上汲水器,从井中提水。后来有观点认为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器械——桔槔,就是在井边立一木架,顶上装一横木,横木一端系汲水器,另一端压石块,这样就可以用杠杆原理来汲水。《庄子·天地篇》记载一个故事:子贡到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打一条道直通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少而功效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老人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叫作桔槔。”辘轳和滑车是比桔槔更先进的提水工具。在许多汉代画像石、砖上都有用滑车汲水的图像。大约在东汉时发明了水车,当时叫翻车。到唐代出现了更先进的提水工具“立井式”水车。《太平广记》记载:“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种水车结构为制作一串水斗,互相连接如链,套在井上边的一个大轮上,同轴另一头装一大立齿轮,有一卧齿轮相接,用畜力拉动卧齿轮转动,则大立齿轮随着转动,套有水斗的大轮同时转动,水斗连续上升,把水带上来,浇灌田地。

井是人们对地下水利用而书写的作品,它承载着人与水的对话。到了宋代,新建的寿春城逐渐完善,古井遍布大街小巷,数量近百,古城人民的生活用水,大都来自井水。如今古城区保存下来依然在用的井有南过驿巷的三眼井,钱李巷的袁家井等,岁月深深地刻印在井栏沟上。古时候,城里的井都有名字,意味深长且有故事。除三眼井外,西街有大眼井,北街有小眼井,农机巷里有双眼井,而位于袁家巷东的两眼井更为奇特,井上中间立一高墙,也就是所说的一山跨两井,墙里墙外各自都能打水,此外还有两山夹一井、三山合一井。旧时古城城隍庙前有个四眼井,三尺见方的青石上,四个井眼如盘,又叫四象井,东西南北,地有四象,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寓意。古城里的井不仅用于生活用水,还有救火的功能。1912年(民国元年),最繁华的东街小街头处,也就是北过驿巷口南端,发生大火,上百人赶来救火,从距离三十米处东边一口井里提水,井内的水越提越旺,终将大火扑灭。此井是布店吴老板院内的家井,于是主人即请石匠在井栏上镌刻了五子登科图。徐悲鸿的学生、著名女画家孙多慈的故居位于东街钟楼巷里,院内有八卦楼亭,井栏雕有八卦图,称为八卦井。寿春古城里的井与人们生活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城里的巷名有鲍家井巷,小观井巷、大观井巷等。人们用智慧,让井底之水与蓝天相遇,地下水才有了生机。位于北门不远的巷子里,有一口井,井栏上有十八道绳沟,被称为十八罗汉井。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北门旁有个圆通寺,古时的铜塑十八罗汉像在此寺中,而寺内的和尚也到此井打水。而寿春古城里的城角菜园,灌溉蔬菜使用的有辘轳井,清朝城内西北火神庙前的菜地里,有个六六井,井上刻有两个用辘轳提水的图案。民国城内的升平园浴池,有口旗子井,由于用水量大,也使用了辘轳提水。

寿春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井不仅是人们的生命源泉,还衍生出许多美好的传说。宋赵匡胤困南唐时,坐骑饥渴劳乏,走到板桥集境内,寻得一井,井内水位较低,马来饮水,立刻水位上升,马饮水后精神倍增,长啸昂天,赵匡胤也俯身饮一口井水,清爽甘甜,大为感动,此井被称为饮马井。徜徉在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里,馆藏有两尊金菩萨,一尊为释迦牟尼坐像,另一尊为释迦牟尼手指像,这些文物来自淮河岸边的千年古镇正阳关古井里,此井称为“映月井”,位于玄帝庙后门处,井水与淮河水位持平,此井水甘甜可口,又名圣井。古镇南端旧时有“望淮楼”,廊柱上手书一副楹联:“望淮楼,望淮流,望淮楼上望淮流,淮楼千古,淮流千古;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下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寿春乡村,古井众多。窑口马湖村的桃花井,每到三月,桃红粉红,村姑成群,井旁一石上有深深足印,传说为仙女所留。大顺顾家大庄的九眼井,与周边的八眼水井,水脉相通,一井汲水八眼齐动,井水甘冽且长年不竭。南乡茶庵有两口井,传说朱元璋体察民情,派御史柏大夫到茶庵巡视旱灾,打了两口深井,解决了饮水问题。寿地有句谚语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百姓感恩把井命名为东大夫井、西大夫井,两井壁生长绿苔藓,四季青而鲜嫩,可入药治病,井水烧开无水垢,沏茶香甜。炎刘镇炎东村有一古井,传说张果老骑驴经过,驴渴饮井水,走时见一村姑在井旁劳作,随即赐名四姑井,一年大旱,炎刘境内塘坎井、庙庄井都已干枯,唯此井水依旧,周围十里八里来四姑井拉水,得以生息。寿春乡村的诸多古井,如三觉镇顾岗村的响井、小甸镇邵店村的鹅毛井、隐贤古镇的董子家井等等,每一口井,都蕴含着故事和传说。

寿春依水而生、利水而兴、近水而美,水书写出了几千年的史话。俯瞰寿春,大笔一挥的“竖弯钩”,成了润泽寿春大地西部的淮河;流经古城北的淝水如一巨大的“走之旁”;笔一点化作瓦埠湖;而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又在寿春西南部用大笔蘸取颍水点下一个巨点,成就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宛如恢宏的感叹号,为世人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