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县申县“春申”源出新解

——楚考烈王记事41

版次:03  2025年05月06日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器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沈国冰

如果你不记得申国,不要紧,那你或许记得“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1

周幽王姬宫湦毫无底线地宠溺褒国美女褒姒,不惜挥金如土“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把诸侯们耍得团团转,令西周贵族恨得咬牙切齿。

周幽王这个“情种”,分明摆出宁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架势。彼时,深陷褒姒温柔乡的周幽王,尚未意识到即将付出惨痛代价。为讨好褒姒,他作出举朝皆惊的决定:废除王后申后、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申后是申国侯之女,太子姬宜臼是周幽王与申后所生嫡子,姬伯服则是褒姒之子。

此时,有一个人正冷眼审视着一切,睥睨的眼神冷傲且杀气腾腾。

他就是申国侯,周幽王姬宫湦的老丈人。不过,也有史料记载说,彼时的申侯并非申后的父亲,而是申后的哥哥。

此前,无论是“千金买一笑”还是“烽火戏诸侯”,申侯尚可隐忍,但废后改储之举彻底触碰了他的底线。

怒不可遏的申侯联合犬戎发动兵变诸侯们看见漫天狼烟却按兵不动。申侯和犬戎杀进镐京,一杀周幽王姬宫湦,再杀新太子姬伯服。

犬戎首领将躲在血流成河的王宫里,花容失色、瑟瑟发抖的褒姒掠上战马,如同一阵狂风,消失在大漠深处。褒姒,从此不知所踪。

姬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时代开启。

无论申侯是申后的父亲还是哥哥,能以雷霆手段血洗王庭,把申后扶上太后之位、把姬宜臼扶上周王之位,仅凭血性远不足成事,更需权谋与魄力。

东周的开启,申侯立有不世之功。

从此,东周朝野和诸侯们,对申侯刮目相看!

申国,从此名满天下。

2

周武王灭商后,西周初年大封有功的王族和异姓功臣。

在汉水以北、大巴山与大别山之间,周武王分封了一系列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以姬姓宗族及姻亲为主,包括申国、邓国、随国(曾国)、长国、唐国、息国、蔡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等。

水之北,阳也。汉水之北,谓之汉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阳诸姬”。

学界考证,“汉阳诸姬”一共有十八个诸侯国。学界也有考证,“汉阳诸姬”一共有三十六个诸侯国。

“汉阳诸姬”扼守着“随枣走廊”。

在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连接着中原的南阳盆地和南方的江汉平原,其中枣阳在通道的这一端,随州在通道的那一端,故名“随枣走廊”。

西周和东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控制汉江流域的交通命脉,也是楚国东出北进的必经之路,更是周王室运输铜锡矿料的战略要道。

需要说明的是,“汉阳诸姬”并非仅限姬姓,还包括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的异姓封国,如姜姓申国。

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时,得到了曾国(后来的随国)的响应和支持,因有功于东周,随国(曾国)成为“汉阳诸姬”之首,申国则被视为“汉阳诸姜”的代表。

周王室设立“汉阳诸姬”,一开始是为了防御“淮夷诸嬴”。周穆王击溃淮夷后,“汉阳诸姬”的任务转为守卫青铜运输线。后来,南方的楚国开始崛起,“汉阳诸姬”的任务又变为防备楚国。

随(曾)国作为“汉阳诸姬”的核心强国,多次成为楚国扩张的目标。

楚武王三次伐随,看起来似乎每次都有摆在明面上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实则未必如此。周王朝和包括随国在内的“汉阳诸姬”心里都明白,楚武王攻打随国的真实意图,首要目标是控制铜绿山战略资源铜矿,其次是打通东进北上的通道。

随着楚国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微,楚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一以贯之的不懈进取和努力,“汉阳诸姬”要么被楚国击败,要么成为楚国的附庸,要么被楚国吞并纳入版图。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降服了“汉阳诸姬”,楚国不仅控制了汉江流域战略资源铜矿,同时打通了东进和北图中原的战略通道。

楚国的崛起和争霸中原的宏图,很快就要实现了。

3

商王武丁征伐南方时,封后裔于权,建立子姓权国,镇守南疆(今湖北荆门境内)。

西周取代商朝后,因权国地处偏远且具有战略价值,周武王对权国进行安抚,权国于是归顺周朝,得以保留封地和爵位,仍为权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并奉周王之命镇守南疆。

权国成为“汉阳诸姬”重要成员之一。

因为权国处于楚国之南且紧邻楚国,楚国崛起后,权国成为楚国向南扩张的绊脚石。

楚灭权之心,数任楚君磨刀霍霍。

别看权国面积不大,实力却不小。

权、楚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余年的缠斗。

公元前767年,楚国终于击败权国。

彼时,东周是第二任周君周桓王姬林。周桓王个人能力很差,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示强,根本不遵王意。

早在公元前704年,熊通开诸侯僭越之先河,自立为楚武王,一时让天下诸侯侧目。

平庸的周桓王竟然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默认之。

周桓王的无能,无疑更助长了楚武王熊通的嚣张。

楚武王熊通似乎认定周桓王软弱可欺,于是一举吞灭了权国,把权国故地纳入楚国版图。

在楚国攻灭权国的过程中,楚国贵族斗缗立下大功。斗缗满心期待着楚武王一定会把权国分封给他,让他实现当上国君的梦想。

然而,斗缗的期待只实现了一半。

楚武王的确没有亏欠立下灭权大功的斗缗,真的把权国故地给了斗缗。

但是,斗缗却不是权君,而是“权尹”。

楚武王熊通设置的不是权国,而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的政权设置模式:权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权县,诞生了。

4

县,悬也。

“县”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似“悬首于木”,本意为“悬挂”,引申为“维系”“远置”之意。

县制,意为“地方政权直系中央”。还保留有“挂”的原意。县,远悬在外,但悬于国君的手中。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嬴任好。据此,中国的县制创设要早于郡制的创设。它们共同构成了郡县制的雏形。

郡县制最终成型于秦汉,隋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郡县制。

郡县制是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地方政权行政制度。

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国君(王)、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郡县制的出现,标志着血脉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同时也是中国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的标志。

鲜为人知的是,春秋时期,县比郡的建制高。也就是县大于郡,县下设郡。进入战国之后,慢慢演变为郡大于县,郡下设县。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

县以下设乡、里、亭。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为治安组织兼顾公文传递事宜。

汉高祖刘邦,曾经就是泗水郡下辖沛县的泗水亭长。

所以,不要嫌弃亭长职务低下,只要不懈努力,只要抓住每一个机遇,貌似可以像刘邦那样,最终成为高祖皇帝。

郡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中央节制。郡尉,负责全郡军事。郡监,负责监察。

秦统一六国后,出现了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分封制和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郡县制之间的激烈争论。

秦始皇嬴政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于是,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从秦朝开始,郡的建制大于县,郡下设县,也就是郡辖县。

秦始皇嬴政之所以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就是因为嬴政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己的军队,官吏由诸侯任免,税收全部归封国所有,君王对诸侯的话语权和节制权大大削弱。有异心和野心的诸侯国,还经常和王室分庭抗礼,诸侯造反也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而郡县制,可以根本扭转分封制的所有弊端。郡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县的长官由郡守任命且报皇帝批准。郡、县长官,不可世袭。这样的话,郡、县长官直接听命和效命皇帝,会对皇帝更加忠心耿耿。同时,郡县没有自己的军队,税收除了留存大部分上缴。

这是嬴政极力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因。

然而在嬴政时期,围绕分封制、郡县制的争论从未消停过。“焚书”和“坑儒”的导火索,就是分封制、郡县制的争论而引发。

嬴政以为,郡县制可以保证国家的永固。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当陈胜、吴广大泽起义,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席卷全国,居然没有一个郡守、县令誓死效命皇帝。也许秦二世心里在想,要是有亲戚诸侯该多好!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汲取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模式。这样的话,当有人造反的时候,就会有诸侯国挺身而出,不至于重蹈秦朝“没有亲戚救场”的覆辙。

事实证明,刘邦是英明的。因而当淮南国王英布造反时,很快就被平定了。

5

申国,为东周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因而成为“汉阳诸姜”之首。

申国,为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初封之时,位于西周的西边,为西周镇守西部边疆,史称西申国。

周宣王时期,赶走了谢国(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改封申国于谢国故地,史称南申国。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申国(南申国)后,设置莘县。莘和申通假,莘县即申县。

申国(南申国)被灭后,申人东迁至今河南省信阳市,后来在楚平王时期复国,史称东申国。

申国,成为申姓的起源。

这就是历史上申国的变迁。

申县,被保留于楚国的版图内。

6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

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赐淮北地十二县作为黄歇的封地,封号春申君。

春申君的“春申”,究竟是何意?源出于何处?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止,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论。

学界所持的大多数观点,都是从“春申”字面蕴意来解读“春申”的含义和源出。

黄歇的封地“淮北地十二县”,究竟是哪十二个县,因为史料的缺失,至今也无定论。但是,寿春县和申县,毫无疑问是在“淮北地十二县”之列。

众所周知,寿春县由下蔡县改名而来,曾经的蔡国都城,声名显赫不减当年。申县由申国而来,曾经的申国,声名显赫亦不逊当年。

如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作出这样的推断:

彼时,当楚考烈王赐号黄歇时,选取了“淮北地十二县”中,最有影响力的“寿春县”和“申县”的“春”和“申”,以此作为黄歇的封号。

“春申君”据此得名。

这或为“春申”的蕴意和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