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嘹亮、舞姿翩跹、鼓乐欢腾。4月30日下午,“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2025年安徽省春季“村晚”展示潘集区武庙村晚举行。丰富多彩的节目,让现场观众大饱耳福、眼福,为当地村民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暮春时节,潘集区架河镇春色满城、瓜果飘香。武庙村武庙生态园内人头攒动,欢笑声此起彼伏,群众们笑容洋溢在脸上、幸福流淌在心里。下午3时,伴随着忽高忽低、明快紧凑的锣鼓点子,“村晚”在喜气洋洋的花鼓灯锣鼓表演《乡村喜事》中正式拉开帷幕。
乡村搭舞台,群众唱主角。《又唱村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社员都是向阳花》《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农民歌曲联唱昂扬向上,非遗民俗表演《架河采莲灯》、推剧表演唱《淮河谣》原生质朴,农民广场舞《大淮河的年》、表演唱《武庙西瓜大又甜》热情洋溢,配乐诗朗诵《武庙村赋》述说家乡变迁……一个个由架河群众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相继呈现,展示了农民朋友在劳作之余丰富的精神生活,展现了潘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台上演员演得全情投入,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此次“村晚”,不仅吸引了众多武庙村民齐聚观看,不少周边村镇群众也前来“捧场”。“听说武庙村今天要办‘村晚’,我早早便赶了过来。第一次现场看‘村晚’,很热闹,气氛真的好嗨!”特意来到武庙游玩的芦集镇群众王欢不时举起手机,用镜头记录下精彩瞬间。
群众的活动群众参与,老百姓的“村晚”办在乡村。举办此次“村晚”的武庙村,将淮河湾的沙土变成“金土地”,通过小麦、西瓜、花生套种,让“武庙西瓜”香飘四方;倡导变废为宝的新发展理念,将废弃空地改建成农产品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该村既抓物质丰收,也重精神传承,是我市和美乡村示范样板,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此次“村晚”由省文旅厅指导,安徽文化馆活动联盟、市文旅局主办,市文化馆、潘集区文旅局、架河镇政府承办。活动为多元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捷,让来自群众生活中的“乡土艺术”有了展示的舞台。村民们把好日子唱成歌、把好生活编成舞,用最真实、最质朴的表演,唱出了群众风貌与文明新气象,舞出了村民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在生态园停车场,还有除“村晚”演出外的另一“展示现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杨集富硒蘑、芦村湾神仙豆、夹沟手工面圆、潘集镇稻花香米……一大批具有潘集区本土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汇聚于此,吸引大量游客围观问询、扫码购买。展销活动既展示了潘集区丰富多样的特产和农产品,激发了文旅市场潜能,更让广大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大地欢歌唱大地,美好架河等你来。架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举办“村晚”是该镇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满足农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同时,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热情好客的架河,正在打造“生态农业筑基、绿色工业强链、文旅融合添彩”的发展新示范,该镇将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充实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把文化“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