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啃“硬骨头”的“智造工匠”

——记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盛保柱

版次:04  2025年04月30日

安徽日报记者 许蓓蓓

人物名片

盛保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创新能手、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

人物寄语

从入行到现在,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把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敬业且精业。我将继续保持初心,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把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将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春光融融,走进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制造事业部冲焊厂,紧张有序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工人正各司其职忙碌在生产线上,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此时,被该厂职工亲切称为“盛大师”的盛保柱,正专心致志地调试设备。

瘦高的个子,睿智的眼神,饱满的精神,这是记者对盛保柱的第一印象。今年50岁的他,近30年来始终坚守在汽车机械维修、制造和装配一线,用灵巧的双手和一个个妙思,创新或改良多项制造工具、技艺。多年来,由他设计创新的项目有150多项,为企业节约资金千万余元,是工厂内有名的“创新能手”。

1996年,盛保柱从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毕业后,来到了江汽集团,成为一名普通钳工。这项工作很普通,脏活累活也多,钻研图纸、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组装生产线上各类工辅具就是日常工作。但爱钻研、肯吃苦的盛保柱满怀着对工作的热爱,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日复一日练就了一门扎实的好手艺,为后续攻克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汽车车身的装配焊接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用以夹持并确定工件位置的工具和装置来完成装配和焊接工作,这些工具和装置统称为装焊夹具。改善夹具性能,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而这正是盛保柱尤为关注的工作重点。

2004年,公司将两副驾驶室总拼焊夹具出口到越南,盛保柱作为技术人员也来到了越南,然而在货物验收的时候,客户认为这批夹具的气路方面不达标,要求他们两天内修改出来。“两天的时间,要修改设计图,然后再完成夹具的改装,时间相当紧张。”盛保柱坦言。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思冥想、反复调试,盛保柱和同事终于完成了改装任务,越南方面满意地签收了。

经过一次次攻坚克难、不断积累,盛保柱逐渐成为夹具方面的技术骨干。2014年,公司决定全面维修改造上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的第一代驾驶室拼焊线夹具,盛保柱接下了这项重任。为有效提高夹钳使用寿命,他力排众议在夹具下方逐一增加缓冲装置,同时创新提出优化工序思路,最终实现轻卡车门折边、包边一体化、自动化,填补了行业此项技术空白,“盛大师”之名在公司越叫越响。

改进气动冲孔夹具,将原有0.5mm的误差范围精确到0.01mm;领衔轻卡车门智能包边夹具的设计制作,将车门包边厚度严格控制4±0.1mm范围内;设计制作的前风窗玻璃气动机械臂,不仅疏通了生产线瓶颈,还使得生产线单台生产周期缩短了39秒……多年来,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盛保柱围绕一线生产的多个领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攻破了一项项行业“瓶颈”。

在提升技艺的同时,盛保柱主动承担起“导师带徒”的重任,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和分享给学员,累计培养高级技师16名,技师40余名,高级工百余名。以他名字命名的“盛保柱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荣获“安徽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

前不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第五届《汽车风云盛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盛保柱荣膺“2024风云汽车工匠”称号。面对诸多荣誉,盛保柱表示:“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这个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大有可为的时代,我将不断探索求变,提高技术技能,为智造强国贡献力量。”

(转载自4月29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