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企“破堵攻坚” 营商环境向“优”而行

——我市司法部门全力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版次:02  2025年04月30日

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李雨晴

惠企服务“零距离”,执法监管“有温度”,解纷止争“全链条”……今年以来,我市司法部门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精准破除堵点难点,全力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核支撑。

末梢延伸,惠企服务直达心坎

市司法局组织15家4A级以上律师事务所的107名律师,对接110家在淮省重点项目,开展“全周期”“精准化”“管家式”“增值性”等法律服务,为企业开展针对性“法律讲座”,提供“零距离”“心贴心”的法律服务。

创新机制架起政企“连心桥”。市司法局通过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体验员制度,开展“民营企业家约见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等特色活动,畅通了沟通渠道。“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拓宽企业问题反映渠道,建立‘清单化+闭环式’督办机制。”市司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共摸排存量问题15个,问题化解率100%,真正解决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流程再造按下便民“快进键”。市司法局精简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加速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全面梳理无证明事项,分类推进无证明办理,规范无证明办事流程,对35家市直部门、908项证明事项、2090个证明材料进行集中审核编制。梳理发布三批次《证明事项免提交清单》,其中清理取消证明事项34项、推行告知承诺制22项、数据共享256项,推动300余项高频证明事项智能办、快速办、便捷办,深入破解了“证明多、办事难”问题,推动了“减证便民”逐步迈向“无证利民”,提升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

执法瘦身,监管优化释放活力

我市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梳理工作,形成《淮南市市级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名单(第一批)》(共51个),明确行政检查主体,加强协调联动,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

改革驱动打造高效“新样本”。市司法局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在135个行业领域实施“一业一查”,实现对同一业态的市场主体“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同时,推动“互联网+监管”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随意检查、重复处罚,营造了“无事不扰”监管环境。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为企业松绑减负。市司法局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组织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住房建设等11个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对免罚事项进行梳理,相继出台两批《淮南市轻微行政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动全市25个行政执法机关制定并实施免罚清单制度,其中制定市级清单331项,适用和实行部级清单33项、省级清单176项。各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说服教育、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有温度的法治”。今年一季度,全市共办理免罚案件1184件,免罚金额661.48万元;办理轻罚案件1809件,轻罚金额1460.03万元。

织网强基,多元解纷守护安宁

今年以来,全市公证机构已办理金融机构赋强公证47件,出具执行证书18份。参与调解金融合同纠纷50余件,执行到位金额1.89亿元,进一步畅通了纠纷快速办理“绿色通道”。

模式创新,打通金融“快车道”。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成立公证处基层法院工作站,全面开展诉前调解、执行和解、赋强公证等司法辅助事务,建立“公证+调解”“公证+执行”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动调解程序前置,以“诉前调解”促成调解协议,公证机构根据申请依法为符合条件的金融债权文书、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效力。

平台整合,构建解纷“综合体”。我市整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调中心等资源,建立集信访、调解、法援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指挥调解中心,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多元化解纠纷制度机制建设、“无讼村(社区)”创建、“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人民调解品牌名称有奖征集等,选拔“专精尖”热心人组建调解室76个、个人工作室3个、“百姓评理说事点”493个,持续打造“老娘舅”“银铃工作室”“马大姐”等特色调解品牌。同时,全力推动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人民调解员组织100%全覆盖,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纠纷化解网络。市县两级全部成立行政复议审理委员会,推行专家会审和集体议案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行政争议化解效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全市司法系统将立足职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法律服务,以硬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