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从洗手开始

聂 燕

版次:A03  2025年04月29日

我们每天用手触摸门把手、手机、电梯按钮、钞票……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可能让我们的双手沾染数十万甚至百万的细菌和病毒。美国疾控中心2023年研究显示,春季门把手上的致病菌存活时长达到冬季的2.5倍,这意味着我们的每次触碰都在进行危险的微生物交易。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80%的常见感染(如流感、腹泻、结膜炎等)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的,而正确洗手能减少30%~50%的腹泻风险和16%~21%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洗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的健康投资。

一、为什么洗手如此重要?

手是病菌的“搬运工”,我们的手每天会接触无数物体,而许多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例如:流感病毒在门把手上可以存活2~8小时,诺如病毒能在桌面上存活数天,大肠杆菌能在手机上存活24小时以上等等。如果不洗手就摸脸、揉眼睛、拿食物,病菌就会趁机进入体内,进而导致感染。洗手不仅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在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更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二、什么时候必须洗手?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下六大关键洗手时机,简称“三前三后”。其中,“三前”是指进食前、准备食物前及接触眼、鼻、口之前(如戴隐形眼镜、揉眼睛等行为)。“三后”是指如厕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及接触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门把手、交通工具扶手等)。其他必须洗手的情况还包括处理垃圾或接触宠物及动物后。

三、如何做到正确洗手?

很多人以为洗手就是“用水冲一下”,这就进入了洗手的误区。实验数据显示,采用“七步洗手法+纸巾彻底干燥”的组合,可阻断92%的诺如病毒传播链,这个数据在流感季能提升至95%。首先要湿手,取足量的肥皂或洗手液,然后按照掌心对掌心、掌心搓手背(左右交替)、十指交叉揉搓指缝、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旋转搓洗,大拇指指尖在掌心画圈(清洁指甲缝)、最后清洗手腕的顺序进行。洗手时应当确保时间达到20秒以上,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可用纸巾包裹水龙头关闭水源,避免再次污染。

四、免洗洗手液能代替水洗吗?

在无法用水洗手时,含酒精(60%~80%)的免洗洗手液可以应急,但需注意免洗洗手液无法清除明显污垢(如泥土、油渍),且对诺如病毒、手足口病毒等非包膜病毒效果较差,频繁使用可能使皮肤干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最佳选择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

五、如何培养洗手习惯?

让洗手成为习惯的实用技巧首先是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可以用卡通贴纸、儿歌(如“洗手歌”)做趣味引导,让孩子们逐渐喜欢洗手,可在洗手台放置儿童专用洗手液、踩脚凳。智能洗手液的监测数据显示,培养儿童洗手习惯需要21天正反馈循环,而使用趣味计时器或变色泡沫能使依从性提高58%。此外,我们到公共场所可以随身携带小瓶装免洗洗手液,在办公场所上班的话可以使用便利贴提醒自己及时洗手。

六、哪些疾病可以通过洗手预防?

1、消化道疾病:如腹泻和肠道寄生虫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霍乱、诺如病毒肠胃炎),洗手可阻断寄生虫卵经手传播至口鼻。

2、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新冠肺炎、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洗手是防控飞沫或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

3、接触传播疾病:如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引起)和红眼病(急性结膜炎),病原体通过手接触眼部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

4、其他高危疾病:如寄生虫与母婴传播疾病(如巨细胞病毒),孕妇洗手可避免病毒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医护人员规范洗手可降低30%的院内交叉感染。

春季晨起后的第一次洗手至关重要。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发现,夜间沉积在皮肤表面的过敏原在晨间湿度升高时活性增强,普通冲洗可减少78%的过敏原摄入。在微生物学家眼中,人类手掌的纹路恰如纵横交错的运河网络,而正确的洗手行为就是定期清淤的维护工程。当我们站在春光里伸出手,那上面流动的不只是清水,更是一道守护健康的无形屏障。请您记住: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最有效的疫苗可能就流淌在你的指尖。洗手,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能显著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健康真的可以从洗手开始。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