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淮南盆景基地调研

版次:01  2025年04月28日

本报记者 苏 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舜耕山风景区东边、淮舜南路东侧,有一处叫作淮南盆景基地的地方,这里不仅盆景作品丰富多彩,能够让人欣赏到盆景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在这里还可以现场观摩到匠人们制作盆景的过程,与匠人们学习交流盆景制作技艺,非常不错,值得一去。”闻听此言,记者按捺不住好奇心,前往淮南盆景基地一探究竟。

松柏苍翠、绿植清新,步入盆景基地,一盆盆造型独特的盆景作品或古朴苍劲、或婉约灵动、或韵味悠长,让人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眼前这片占地近百亩的盆景基地,十几年前还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漫步在一件件独具匠心的盆景作品间,市盆景协会会长曹宏感悟颇深地向记者介绍:“2012年,在市科协的支持下,我们盆景协会秉承‘变废为宝’的理念,启动了淮南盆景基地这个公益项目。团队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资金压力大等重重困难,将满目疮痍的矿山改造成了集科研、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盆景基地,最终将这里建设成为了市民的‘城市后花园’。我们项目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既完成了废弃矿山修复,又促进了盆景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典范工程。”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沐浴在午后的温暖阳光下,正在基地里制作盆景作品的市盆景协会副会长朱金甫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我们将前往凤阳县参加国际盆景协会(BCL)举办的赏石展和安徽省第三届精品盆景邀请展,为更好地展示盆景艺术的自然之美、艺术之韵,我们正在对参展作品进行最后的枝叶修剪。”

朱金甫自豪地告诉记者:“基地先后有200余盆作品斩获了国际国内大奖,成为了传播中国盆景艺术的‘使者’。许多国际友人惊叹于中国盆景的‘缩地成寸、咫尺千里’之美。这不仅是对盆景艺术的认可,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未来,我希望通过盆景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见淮南。”

走访中,记者一行不时偶遇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基地里欣赏盆景作品,市民陈建国夫妇向记者坦言:“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了解到盆景艺术是对自然景物的缩影,体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更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