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类型。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血管内皮损伤、胎盘缺血、免疫失衡等因素相关,而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其归为“子肿”“子晕”“子痫”等范畴,强调脏腑功能失调与气血失和的致病机制。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角度解析妊娠期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分型特点及防治策略,帮助孕产妇科学认识疾病本质,实现早防早治。
一、中医视角下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即孕妇素体阴阳失衡,加之妊娠后气血需求骤增,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内生,最终引发血压升高及相关症状。
1.肝、脾、肾三脏失调
肝失疏泄:肝主藏血,妊娠后血聚养胎,肝血相对不足,肝阳易亢,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
脾虚湿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体脾虚或孕期过食肥甘,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形成水肿。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肾阴亏虚则水不涵木,加重肝阳上亢;肾阳虚衰则气化失司,加重水湿泛滥。
2.气血运行失常
妊娠后血容量增加,若气血运行不畅,易形成“血瘀”。瘀血阻滞脉络,可致胎盘供血不足,进一步引发血压升高。
3.外邪与情志因素
外感风邪或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可引动肝风,诱发抽搐(子痫);长期精神紧张则加重气机郁滞,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表现
根据症状特点与体质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可分为以下常见证型:
1.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主症: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部潮红、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肾阴不足,肝阳亢逆,上扰头目。此型常见于高龄孕妇或素体阴虚者。
2. 脾虚湿阻,水饮内停型
主症: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分析:脾虚失运,水湿泛溢肌肤。此型多见于孕期体重增长过快或饮食不节者。
3.气滞血瘀,脉络不畅型
主症:头痛如刺、面色晦暗、肢体麻木、胎动不安。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气血瘀滞,影响胎盘血流灌注,常见于合并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者。
4.阴阳两虚,风痰上扰型
主症:头重昏蒙、恶心呕吐、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子痫发作)。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阴阳俱虚,风痰闭阻清窍,属危急重症,需立即中西医结合抢救。
三、中医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分型施药
肝肾阴虚型:滋肾平肝,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阻型:健脾利水,方用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理气活血,可选当归芍药散加减。
阴阳两虚型:急则治标,以熄风化痰为主,常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注意:孕期用药需严格遵循“有故无殒”原则,避免滑利、峻下、破血之品,如桃仁、红花需慎用。
2.外治法辅助
穴位贴敷:选取涌泉穴贴敷吴茱萸粉,引火下行。
耳穴压豆:取肝、肾、交感等耳穴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四、预防与调护
1. 情志调摄
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疏解压力,避免“怒则气上”加重肝阳亢逆。
2.饮食调理
推荐药膳:冬瓜赤小豆鲫鱼汤(利水消肿), 芹菜百合炒木耳(平肝降压)。
禁忌:限制盐分摄入,忌食辛辣、腌制食品。
3.起居有常
保证充足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避免久坐久站。
4.早期监测
高危孕妇(如高龄、多胎)可定期检测血压、尿蛋白,配合中医脉诊及早发现异常。
五、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干预可显著改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微循环障碍,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内皮素),且能减少西药用量。例如:天麻钩藤饮: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黄芪:富含黄芪多糖,可增强胎盘抗氧化能力。
妊娠期高血压的防治需贯穿孕前、孕中、产后全程。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改善体质,为母婴健康提供双重保障。需强调的是,严重病例(如血压≥160/110mmHg或出现子痫)必须及时就医,不可盲目依赖单一疗法。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中西医协同治疗方能实现最佳预后。
(作者单位系潜山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