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患者及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骨折术后应长期静养,为受损骨组织提供良好的愈合条件。实则不然,骨折术后长期静养非但无法加速骨折愈合,甚至会引起肌肉萎缩、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导致康复期延长。因此,骨折术后切勿“躺平”,应遵医嘱规范进行早期锻炼,加快行动力恢复速度。
1、骨折术后早期锻炼的必要性
术后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据调查,卧床7天下肢肌肉流失率最高可达15%,且关节灵活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粘连现象,影响功能恢复。同时,卧床期间下肢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随之上升,甚至会并发肺栓塞。此外,长期卧床还会对肺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咳嗽无力,增加肺感染风险。而早期锻炼对肢体血循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骨折端能够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气以及营养供应,且关节活动度以及局部肌肉力量可以得到有效维持,既可以加快康复速度,亦能够减少感染、血栓等问题的出现。
2、骨折术后早期锻炼时机与方法
2.1 炎症消退期
骨折术后2周内属于炎症消退期,锻炼目标在于缓解肿胀、预防并发症,为后续锻炼做好准备。患者可以在平躺或坐立状态下进行踝泵运动,双脚先做出背伸动作,至最大限度后做出跖屈动作,以背伸—跖屈为一个完整的动作,10次为1组,术后2周内每日练习3组。肌肉锻炼以等长收缩为主,锻炼过程中无需活动关节,按照绷紧—放松的顺序收缩肌肉,维持5秒,10次为1组,每日练习3组。此外,可以适当活动骨折处邻近关节,譬如肩关节骨折者可适度活动腕关节以及指关节,根据实际耐受情况控制活动次数。锻炼过程中应对骨折部位加强保护,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相关动作,若痛感明显或肿胀加剧,应暂停锻炼并向医护人员求助。
2.2 纤维愈合期
骨折术后2-6周属于纤维愈合期,锻炼目标在于恢复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患者可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帮扶下缓缓活动骨折部位关节,以屈伸、旋转为主,根据主观感受控制活动幅度,以无痛感为限。借助弹力带等康复工具完成抗阻训练,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调整训练时长与强度,避免训练过度引起损伤。在此期间,可通过超声波、红外照射等理疗手段缓解痛感,加速软组织修复。
2.3 骨痂形成期
骨折术后6-12周属于骨痂形成期,锻炼目标在于增强肌力,逐步恢复骨折端功能。在无痛范围内,患者可以自主完成关节活动,如屈伸、内旋、外展等,逐渐增加幅度。通过单腿站立以及平衡垫训练等途径改善本体感觉,促进身体平衡以及协调能力的恢复。此外,可以借助哑铃、拐杖等用具进行负重锻炼,初始负重应为体重的1/5,耐受后逐渐增加负重。锻炼全程应遵循“无痛原则”,切勿对骨折部位进行过度牵拉。
2.4 功能重塑期
术后3个月内的早期锻炼可以打下良好的康复基础,3个月后进入以全面恢复日常活动及运动能力为锻炼目标的功能重塑期。患者可以利用阻力带以及哑铃等工具增强肌肉耐力,渐进式增加训练负荷,同时配合上下楼梯、骑自行车等功能性训练来改善患肢功能。定期返院复诊,了解骨折愈合进程,合理调整锻炼计划。
3、骨折术后早期锻炼注意事项
骨折患者在术后早期锻炼期间应注意下列事项:①自觉遵循医嘱,在医护人员支持与指导下拟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康复过程中结合骨折愈合进程及自身运动耐力对锻炼计划进行合理修订。②严格践行循序渐进锻炼原则,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锻炼频率及强度由低到高,逐步延长锻炼时间,不可操之过急。③锻炼期间保护好骨折部位,注意观察身体变化,以无疲惫感、无疼痛感为度,且锻炼前应确认骨折端固定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活动。
骨折术后不宜“躺平”,应在早期通过科学、安全的锻炼为身体恢复奠定基础。术后不同阶段的锻炼目标及内容存在差异,患者应谨遵医嘱,保持积极心态,术后早期规范完成各阶段康复锻炼任务,尽快恢复正常行动能力。
(作者单位系砀山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