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骨折患者,恰当固定和搬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关系到患者二次伤害的预防、伤情的稳定和后续恢复。
一、搬运前的关键评估
1.伤情全面审视:仔细检查骨折处,如创口流血,首先要根据流血的程度进行止血,如有轻度擦伤和渗血可使用清洁的纱布轻轻压迫止血;对开放性骨折时,创口出血较多,需快速压迫近心端动脉以止血,同时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以减少出血量。注意肢体肿胀的范围,畸形的角度,异常活动的范围等,并对骨折的轻重进行判断,以便于制定以后的搬运方案。
2.环境与辅助工具考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测,保证搬运路径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光线好有利于走动。准备适当的搬运工具如担架,轮椅和硬板床,如果条件限制,可以用木板和门板这样牢固的平面自制一个简易担架以确保搬运顺利进行。
二、不同部位骨折的初步固定技巧
1.上肢骨折:对于肱骨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来悬吊伤臂,三角巾的一角放在患者伤侧腋下并绕过颈部打上固定结,这样患肢就会自然地垂落在胸部,避免了由于重力牵拉而加重的伤害;前臂骨折时,找两块夹板(如条件不足,选用木板、硬质杂志等均可),长度超越关节上下两端,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先在骨折部位上下垫好衬垫避免皮肤受压,然后将固定夹板按顺序盘绕,松紧以能够插入一指为准,以确保血液循环畅通。
2.下肢骨折:小腿骨折比较多见,也是选择适当长度的夹板分别置于腿的外侧面、内侧面、前外侧面和前内侧面。由踝关节到大腿根部进行固定,并注意膝关节和踝关节应能够适度地屈曲以缓解疼痛;大腿骨折则需用更坚固的长夹板(如木质床板)固定整个下肢,健肢与患肢并拢绑在一起,呈“8”字形或“人”字形固定,维持肢体稳定,降低转运途中晃动风险。
3.脊椎骨折:对于脊椎骨折患者,搬运前可以用薄枕垫住受伤部位,使脊椎微微隆起。同时,以4条带子分别固定于胸和肱骨层面、前臂和腰部层面、大腿根部和小腿中间,以防止伤员左右摇摆。如伴有颈椎损伤时,在固定前应采用颈托将颈部固定。若没有颈托,可采用“头锁”或者“肩锁”的手法将头颈部固定。其余人员需配合施力,确保伤员平躺在担架或木板上,并在头的两边用软枕和衣服进行固定。
三、科学搬运的规范步骤
1.单人搬运法:扶持法多用于上肢骨折的患者,救护者立于伤员侧面,一手扶患肢肘,一手扶其腰,慢慢地指导伤员起立、紧贴身体、平稳地活动;背负法的对象是下肢骨折而重量较轻的患者,救护者先蹲下,患者趴到救护者背上,让患者两手抱着救护者肩颈部位借力,缓慢站起来走路,但是这种方法容易让伤员颠簸,需要特别注意。
2.双人搬运法:如椅托法对于肋骨或是小腿骨折且意识较为清醒的患者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两人相对站立,下蹲时两人分别用手搭一张“椅子”,患者仰卧在“椅座”之上,两人配合慢慢站立,使其稳定地向前移动。
3.多人搬运法:担架搬运是一种常用的搬运方式,适用于脊椎、腰椎骨折患者。需要三人或者四人协同工作。先将担架置于伤员旁,一人扶住伤员头肩部、一人扶住腰部、臀部,还需一人扶住腿部,缓慢平稳地将伤员抬起平移至担架上,确保伤员各部位稳定安全,防止二次伤害。后由一人将伤员头颈部及肩部固定,余人抓住担架两边,匀速用力轻轻抬起,使担架处于水平状态。行进过程中步伐匀速,遇到楼梯这种复杂的地形需要减速慢行。
四、搬运中的注意事项
1.持续监测与沟通:搬运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表情变化情况,询问是否有疼痛加重,麻木感及其他不适感,并适时调整固定或者中止搬运以应对突发状况;对意识不清的人,要轻声呼唤并安慰,以免其由于紧张挣扎而使伤情加重。
2.保暖措施:骨折后人体的应激反应易导致体温降低,可以在患者身上盖上毛毯和衣服,特别要注意四肢末端的保暖,以防止失温症的发生和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稳定。
总之,患者骨折后的搬运与固定是救命与减伤的关键链条,每个环节紧密相扣。无论是专业急救人员还是普通大众,掌握这些实操要点,秉持严谨细致态度,就能最大程度守护骨折患者生命健康,为骨科康复奠定良好开端。
(作者单位系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