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助推吴江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

后浪滔滔,潮涌“创新湖区”

新华日报记者 周成瑜

版次:A01  2025年04月27日

打造成为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作为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江正以“世界级”的目标追求,激情擘画一座具备一流策源能力的“创新湖区”。

创新的活力从何而来,创新的底气又在哪里?从校园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股股青春力量澎湃涌动,用智慧与汗水拼凑出了答案。

回收的矿泉水瓶经过多个工序,可以制造成优雅的礼服;触感轻薄柔软的手套,却能承受机械切割的冲击……位于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内,各种“本领”非凡的纤维产品琳琅满目。鲜有人知道,创造它们的是一支“含青量”极高的团队:在该中心,35周岁以下青年人数占比超70%,青年员工中的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70%。

近些年,吴江积极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为青年人才创新实践建机制、搭平台,让他们拥有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十多年前,吴江90后小伙沈宇凌告别家乡,只身赴美国求学。攻读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期间,他曾参与多个NASA主导的深空探索项目,在复杂空间结构的建模和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其实出国留学前我就已经打定主意,一定要再回来,回来建设家乡。”身处异域,沈宇凌却始终心系故土。2021年,为加快培养“新工科”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吴江与苏州大学合作建成示范区内首个“双一流”高校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这让沈宇凌找到了回报乡梓的方向。2023年6月,学成归来的他加入苏大未来校区,成为了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如今沈宇凌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去年底,他被选派为江苏省科技副总,进入吴江企业创净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最近,沈宇凌正在牵头为创净科技开发一套超净间智能监控系统,预计正式投用后能帮助企业降低30%的设备能耗。

广阔乡村同样有放飞梦想的舞台。依托位于横扇街道新湖村的吴江柑橘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和“三农”服务工作,把高质量论文写在柑橘之乡的大地之上。

每天清晨,中农大植物保护学院研一学生孙小凡都会跑到村里的柑橘园收集炭疽病叶,然后带回科技小院做实验。“柑橘炭疽病由真菌侵染引发,过去,果农们大多通过打化学农药的方式来治疗,但这也导致真菌出现耐药性。”孙小凡介绍,目前她正在尝试利用霉菌制作微生物药剂,希望通过“以菌治菌”的方式实现生态防治。

中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研二学生赵永浩研究的方向则是“以草治虫”。入驻科技小院后,他积极与新湖村内的种植户合作开辟试验田,通过在柑橘树下种植藿香蓟、薄荷、鼠尾草等芳香植物,对比筛选更有利于柑橘园害虫生物控制的植物品种,为相关技术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自从引入芳香植物,村民余明荣惊奇地发现,自家柑橘林里的头号害虫红蜘蛛数量明显变少了,“不用打农药就能除虫,娃娃们的方法还真灵!”

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吴江不仅有平台、有舞台,更有舒心的服务环境。升级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开展技能提升优就业行动、建立“青年人才服务专员”小队……去年4月,吴江团区委发布吴江共青团服务青年人才“暖心十条”,实打实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长发展。吴江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青年人才创新创造保驾护航,激励他们在示范区建设的前沿舞台上挑大梁、当主角。”

感受到吴江的满满诚意,如今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纷至沓来,将这里视为梦想起航的地方。他们聚成一团火,迸射出热烈而绚丽的创新之光。

落户吴江3年多来,京东方艺云(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四五人团队快速发展至百人规模,平均年龄仅28岁。运用超分算法,把《姑苏繁华图》进行8K超高清还原展示;结合飞屏互动和裸眼3D技术,实现“苏州灯彩”“宋锦”“核雕”等非遗的数字化活化……这支年轻的人才团队巧妙运用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在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由10名青年组成的硅光小组历时三年多,成功设计并验证了两款高性能硅光芯片。小组成员张凯鑫清晰记得,在芯片即将流片前的关键时刻,流片厂那头却传来版图未通过规则审核的消息,留给他们修改的时间只剩短短5天。“由于器件设计具有新颖性和特殊性,在满足设计规则的同时,还需兼顾设计功能,这无疑增加了难度,但大伙并没有因此退缩。”张凯鑫说,经过紧急的小组讨论,团队成员果断对现有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重新进行仿真验证,最终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符合要求的版图设计。回片后,测试结果显示,芯片的各项性能指标超越了预期目标。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长征”。放眼吴江这片热土,无数青年前赴后继,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他们追逐梦想、激扬青春,用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群像风采,为“创新湖区”留下了最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