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创新驱动:擦亮双拥“金招牌”
创新,是淮南双拥工作最鲜明的底色。全国首块烈士纪念设施标识牌“皖001号”在这里揭牌,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最美拥军人物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弘扬双拥文化的“精神地标”;三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潮拥淮之南》填补省内空白,让双拥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历+就业”订单班开创全省先河,首期62名退役军人通过“高职教育+定向就业”模式实现人生转型;“相约老兵”主题茶会举办11期,200余名老兵在茶香中畅谈家国情怀;47家医院开设“拥军病房”,1.1万余人次享受医疗优待;全省率先实施退役军人免费乘公交、游景区政策,惠及106万人次……淮南以一个个“首创”和“率先”,打造出双拥工作的“淮南样板”。
社会参与:奏响双拥“大合唱”
双拥工作,全民参与方能凝聚磅礴力量。我市创新发布五批次优待目录清单,涵盖300家单位600余项优待内容;600家拥军企业、社会组织组成“拥军联盟”,“拥军一条街”“拥军号”公交车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动员1600余家“两新”组织参与抗疫抗洪,捐款捐物410万元;淮南军分区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助销农产品60余万元,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厚谊在点滴中升华。
2020年,淮河流域发生汛情,驻淮部队和东部战区2000余名官兵紧急驰援,我市全力做好拥军慰问活动,军地军民日夜奋战40天,确保了淮河大堤安全,受到时任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孙和平中将表扬肯定。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站在新起点,淮南市将锚定“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目标,持续深化双拥共建:推进优待证“含金量”再升级,探索“智慧双拥”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更多“难以忘淮”尊崇品牌;加强军地协同,在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教育拥军等领域开辟新路径;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双拥之花开遍淮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