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强 本报通讯员 孙秀虎
以“党旗领航”“驿心为民”“合力共治”“机制优化”四项行动为抓手,谢家集区把做实小区党支部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切入点,不断推动小区党支部服务提效、治理增能。
“党旗领航”强基固本,织密治理“根系网”
谢家集区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立体化组织架构,对全区小区、楼栋进行编号建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因地制宜设置小区(网格)党支部116个、楼栋党小组352个、党员中心户971个。聚焦小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谢家集区推行清单化运行模式,指导小区党支部制定基本职责、重点任务、为民实事、党群活动四项清单,推动运行规范高效。按照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好、组织带动好、群众威望好、作用发挥好的“五好”标准,谢家集区择优选举116名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从离退休干部、热心居民中推荐党小组组长352名、党员中心户971户。
“驿心为民”零距离,架设服务“连心桥”
谢家集区全面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按照“八有八建”指引,制定小区“党群驿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同时建立运维制度和服务清单,已建成“党群驿站”51个,覆盖率达84%。依托“E治理”、居民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该区建立“线上党群驿站”,建立收集、整理、分析、分办、反馈线上全流程处理机制,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线上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500余件。谢家集区深耕小区治理特色化路径,推行“一支部一品牌”,通过“三步培育法”推动成熟活动载体升级为特色党建品牌,目前已形成“谢小二”“红板凳”等精品示范品牌12个。
“合力共治”破圈聚力,构建治理“共同体”
谢家集区构建“1+3+N”协同治理体系,以小区党支部为统领,实行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制”纵向联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N个治理力量共同参与,组建覆盖全域的“民情前哨”,累计化解居民矛盾纠纷2000余件。该区积极打造小区“红色合伙人”共治平台,通过推行“嵌入式”养老、“物业+托育”等模式,共吸引36个社会组织、25家爱心企业入驻小区,300余名新就业群体到小区报到融入基层治理。该区推行志愿者“积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志愿服务时长累计和评价制度,为“红马甲”等志愿服务队成员发放“服务积分存折”800余本,500余名志愿者通过储存积分晋升“星级志愿者”。
“机制优化”长效赋能,激活善治“生态链”
谢家集区全面推进小区党支部“五有”实体化建设,推动支部服务事项、人员信息等进小区、进楼栋,实现全区97个小区全部有党的组织、有活动阵地、有信息台账、有服务清单、有品牌载体。该区建立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议事”制度,规范“提、议、办、评”四步法议事规则,设立“立即办”“限期办”“协调办”三级响应程序,累计解决停车难、充电难、晾晒难等问题300余个。谢家集区整合小区下沉资源和服务力量,制定年度党群活动计划,确保每月开展1次理论宣讲等基础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文体康养等特色活动,今年以来各小区党支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80余场次、服务居民群众1.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