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治理“责任田” 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韩 妍

版次:02  2025年04月23日

不久前,大通区洛河镇两个村民发生土地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洛河镇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国土所、村干部及“五老说事团”成员,多次上门调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经过耐心细致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促进了邻里和谐。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洛河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强基耕淮”工程,紧扣“乡村治理深耕行动”核心任务,积极探索贴合镇情、民情的治理方法,着力构建“党组织领航、多元主体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崭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织密乡村治理“一张网”。该镇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构建起“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党建网格体系,推动基层党建网与治理网深度融合。全镇科学划分22个网格,实现村、庄、片网格全覆盖。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网格员及网格志愿者,明确“一格一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党员干部积极下沉,主动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调解矛盾纠纷。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1+N”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网格员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0余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50余个,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多元协同,奏响基层治理“交响曲”。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该镇用好乡贤能人、“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役军人组成的“五老说事团”,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等工作。镇党委定期邀请法官、专职律师、优秀人民调解员对“五老说事团”成员开展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法律素养。此外,建立“清欢亭”说事点,秉承“党心民心协力齐心、说事议事共解难事”的理念,为群众搭建起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群众可以在“清欢亭”里说出身边的难事、烦心事,党组织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形成了“干部主动问事、五老化解杂事、村民敞开说事”的良好氛围。自“清欢亭”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200余个。

创新调解,筑牢基层治理“稳定器”。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该镇积极创新调解模式,探索出“1+3+N”调解工作法。“1”即一个中心,以镇综治中心为核心,整合各方调解资源;“3”即三支队伍,由镇村干部、“五老说事团”、专业调解人员组成调解主力军;“N”即多个调解渠道,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解网络。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从法律法规解读、情理分析、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入手,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针对一些复杂疑难纠纷,实行多部门联合调解,集中力量攻坚,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