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灸”:过敏性鼻炎、老寒腿的黄金调理期

丁翠芬

版次:A04  2025年04月22日

三伏灸是指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期间,通过特定的艾灸方法治疗冬季易发或加重的慢性疾病。这种疗法源自《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机,补充人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对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老寒腿、风湿性关节炎等“冬病”患者来说,三伏天是一年中不可错过的黄金调理期。

一、三伏灸的科学原理与中医理论基础

从中医理论分析,“冬病”多与阳气不足、寒湿内侵有关。以过敏性鼻炎为例,中医称为“鼻鼽”,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导致鼻窍不利。而老寒腿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现代医学研究为三伏灸提供了部分科学解释。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一是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二是艾叶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能够穿透皮下组织,产生深层热效应;三是艾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过敏性疾病,三伏灸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降低IgE水平,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对骨关节疾病,艾灸则能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减轻疼痛和僵硬感。

二、三伏灸适用人群的主要功效

过敏性鼻炎患者在三伏天接受灸疗,可以显著减轻秋冬季节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典型表现为:发作次数减少,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减轻,对过敏原的敏感性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减少或停用抗过敏药物。临床观察显示,连续三年接受三伏灸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效率可达70%以上。

老寒腿患者通过三伏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冬季关节冷痛、僵硬等症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关节滑膜炎症,延缓软骨退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许多患者在治疗后反映,冬季关节疼痛程度减轻,活动能力提高,对寒冷天气的耐受性增强。

三、三伏灸的具体操作

三伏灸的操作时间有严格讲究。传统上,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具体日期每年略有不同,一般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每年三伏期间进行3-5次治疗,间隔7-10天,连续三年为一个疗程。最佳施灸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此时阳气最盛,效果最佳。

三伏灸常用的穴位根据病症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过敏性鼻炎,主要选取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风门(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等背部穴位,以及迎香(鼻翼旁开0.5寸)、印堂(两眉头中间)等面部穴位。老寒腿则多选取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膝眼(膝盖两侧凹陷处)等下肢穴位。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关元(脐下3寸)等穴位则用于培补元气,增强体质。

四、三伏灸与其他疗法的协同应用

三伏灸+三伏贴:三伏贴是将特定中药贴敷于穴位的治疗方法,与三伏灸相辅相成。通常可以先灸后贴,即施灸结束后立即敷贴药物,使药效通过开放的毛孔更好吸收。也可交替进行,如初伏做灸,中伏做贴,末伏再灸。

三伏灸+中药内服: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配合内服中药可增强疗效。如过敏性鼻炎可配合玉屏风散加减,老寒腿可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三伏灸+拔罐:先在特定穴位施灸,然后立即拔罐,称为“灸罐疗法”。这种方法能增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特别适合风寒湿痹证。

三伏灸+推拿按摩:灸前推拿可放松肌肉,促进气血运行;灸后推拿则有助于药物吸收和气血流通。对于老寒腿患者,这种组合能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

三伏灸+现代医学治疗: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坚持使用鼻喷激素的同时进行三伏灸,可以逐渐减少药物用量;骨关节炎患者在灸疗同时,可适当服用软骨保护剂。中西医结合,既能控制症状,又能调节体质,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三伏灸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顺应自然、防病保健的有效方法。无论是困扰都市人群的过敏性鼻炎,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老寒腿,三伏灸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疗效。

然而,三伏灸并非一蹴而就的“神奇疗法”,其效果往往在坚持2-3年后才能充分显现。正如中医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三伏灸的作用机制在于从根本上调整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患者应树立正确的治疗预期,避免急于求成。

(作者单位系无为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