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行为后必读:72小时自救指南

步 涛

版次:A04  2025年04月22日

艾滋病(AIDS)是由HIV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干预,感染风险可显著降低。本文针对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的群体,提供黄金72小时内的自救方案及后续行动指南。

一、高危行为的定义

艾滋病传播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活病毒、足够数量、有效传播途径。以下行为可能构成高风险:

无保护性行为(未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首要风险点,尤其在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时;若安全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滑脱等情况,同样可能导致体液直接接触。此外,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文身、穿耳洞等操作,会使血液通过针具直接交叉传播病原体。日常生活中若接触他人开放性伤口、新鲜血液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用品,也存在潜在感染风险。这些行为均可能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为病毒打开入侵通道,需通过规范防护措施、拒绝高危行为等方式加以预防。

二、黄金72小时:阻断病毒的生死时速

HIV病毒入侵的前24小时是其最脆弱的阶段,此时它们像散兵游勇般聚集在黏膜破损处或伤口表面,通过不断复制试图扩大阵地。这个阶段就像敌军刚刚登陆滩头,尚未形成有效战斗力。

接下来的24-48小时,病毒开始向战略要地进发——它们沿着淋巴管向附近的“免疫哨站”(淋巴结)迁移。此时病毒会利用淋巴结丰富的营养物质加速增殖。

最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48-72小时,此时大量病毒突破淋巴系统屏障,正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一旦病毒在血液中站稳脚跟,就意味着它们完成了战略部署,此时常规阻断药物将难以彻底清除病毒。

阻断原理:通过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在病毒建立“根据地”前将其清除。

三、自救三步法

第一步:紧急药物阻断(PEP)——与时间赛跑

PEP(暴露后预防)是通过短期服用抗HIV药物,阻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和扩散的紧急手段。研究表明,72小时内服药可降低感染风险80%以上,但最佳效果在2小时内。

高危行为后第一时间(72小时内)前往当地传染病医院或艾滋病定点治疗机构。若无法立即就医,可拨打全国卫生热线12320或联系“红丝带”公益组织获取就近购药渠道。

医生通常会开具三种抗病毒药物组合(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恩曲他滨+多替拉韦/克力芝),需严格连续服用28天,不可中断。常见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皮疹等,通常几天内缓解,严重时需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重要提醒:PEP并非“事后避孕药”,不能100%保证阻断成功,但越早用药效果越好。自行购买药物存在风险,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二步:科学检测——排除感染的关键

HIV病毒存在“窗口期”(感染后到能被检出的时间),单次检测无法确诊,需分阶段排查:

2周内:可进行HIV RNA核酸检测(检测病毒基因,窗口期最短)。

4周后:使用四代试剂检测抗原/抗体(P24抗原和抗体)。

3个月后:最终确认检测(三代抗体检测)。

检测渠道:各地疾控中心、定点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或者皮肤科(VCT门诊)提供免费匿名检测。购买正规品牌HIV自测试纸(需注意假阴性风险)。

第三步:保护自己与他人——后续注意事项

窗口期防护:在确诊前避免性行为,或全程使用安全套,防止潜在传播。筛查其他性病:梅毒、淋病等可能通过相同途径感染,需同步检测。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是正常反应,可联系心理咨询师或公益组织(如“白桦林全国联盟”)。

误区澄清:这些方法无效!

用肥皂或酒精冲洗生殖器。

服用抗生素或中草药“杀毒”。

仅凭症状自我判断(HIV急性期症状类似流感,且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

四、长期预防:如何避免再次风险?

PrEP(暴露前预防):高风险人群(如伴侣为HIV阳性)可每日服用PrEP药物(如舒发泰),预防效果超90%,高危人群每日服用特鲁瓦达,正确并全程使用安全套、拒绝共用针具、定期检测(每3-6个月检测一次)。

五、常见问题解答

Q1:超过72小时还有必要服药吗?

→仍建议就医!虽然阻断效果降低,但可争取治疗先机。

Q2:阻断药会影响体检结果吗?

→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

Q3:服药期间可以哺乳/备孕吗?

→ 一般不建议!药物可通过乳汁排泄,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艾滋病早已不是“世纪瘟疫”,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2年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至3.3%,规范使用阻断药的成功率高达99.5%。请记住:一次失误不意味人生终结,科学应对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作者单位系广德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