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胡娅娅 本报记者 朱庆磊
代表活动室是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形式。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大通区上窑镇更加重视人大代表活动室建设,坚持“建管用”并举,围绕乡情实际和群众需求,着力在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上下功夫,让人大代表活动室成为社情民意的“交汇点”、代表履职的“直通车”。
抓履职察民情,打开“民意窗”,架好“连心桥”。作为收集民意、汇集民智的平台,代表活动室建设做好有固定场所,悬挂统一标识,并制定联络点工作职责、接待选民意见办理流程图,确保联络点规范运行、发挥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民情恳谈”等活动,在代表小组活动场所显著位置设置“民情信箱”,并公开“民情热线”。每月15日精心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代表走进活动室认真收集梳理群众建议,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依托人大活动室,实现人大代表履职在一线、倾听民声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抓实践强联动,蹚出“新路径”跑出“加速度”。依托代表活动室,抓代表履职,真正让代表“动”起来、代表工作“活”起来、工作成效“实”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人大代表助力招商引资“五个一”活动(当好一名宣传员、联系一位乡贤、提供一条招商线索、服务一家本地企业、提出一条营商建议),发挥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的优势,助力招商引资工作。镇人大仔细摸排第四代表小组25位乡贤的基本信息,匹配相应的人大代表,发挥人大代表模范作用,开展代表联系一位乡贤活动,积极构建代表联系乡贤“无缝隙”、招商诉求“强响应”、为民服务“零距离”的营商环境新格局。此外,积极倡议代表进网格,让代表成为了解民情的“信息员”,让活动室成为化解矛盾的“防洪坝”。
抓民生创服务,“急难愁盼”变“履职清单”。该镇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的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围绕民生实事,发挥代表作用,努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镇人大代表张晶在走访选民时,选民耿广美反映:“村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平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跌打损伤的情况,可有解决办法?村里这两年集体经济发展得很快,能不能落实一些惠民举措,让老百姓得到一点实惠?”收到群众建议后,张晶及时向方楼村村书记反馈情况。村里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为村中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24年为全村60岁以上共415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人大代表利用“铁脚板”,加深了代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了解农户急难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展现“勇担当、敢作为”的人大风采。
“人大代表活动室已成为人大工作的‘主阵地’和代表履职的‘大舞台’,有力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上窑镇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活动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以“小阵地”服务“大民生”,为人大代表和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