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载匠心坚守铸“国器”

——记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葛孝华

版次:04  2025年04月22日

安徽日报记者 李邦军 通讯员 张开兴

人物名片

葛孝华,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曾获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工匠、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从技术追随到反向超越,创新始终是第一动力。我将持之以恒以干劲、闯劲、钻劲诠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向“新”求兴,推动公司乃至智能装备行业更好地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设备连续运行一周,节拍12秒,误差控制在0.02毫米,可以出厂。”见到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葛孝华时,他正在对即将出口欧洲的设备进行最后的例行验证、调试、检查。“对于国内设备制造商来说,这台汽车、家电两用模内切快速成型设备也是首台套装备,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标准,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大幅提高。成套设备售价600万元,仅为进口设备的一半,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葛孝华告诉记者。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见证破茧成蝶。

从曾经的“垂头丧气”到如今的“扬眉吐气”,对于葛孝华来说,改变的力量在于创新。

2006年,葛孝华从安徽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工作第一站就来到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单件钳工、装配钳工、车间技术员、研发工程师……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目前家电、汽车行业内的高层次人才,辗转多个岗位的锻炼,葛孝华积累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知识,掌握了精湛技能。

研发是企业的生命。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骨干,葛孝华坚守技术研发前沿。回忆起第一次带领团队研发出首台汽车内饰件真空成型机,葛孝华说,设备是研发出来了,但设备生产良品率始终低于90%,达不到客户要求,遭到国外竞争对手的嘲笑。

10年前的这一经历,给了葛孝华“当头一棒”。但在他的信念中,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失败,不断钻研。

直面挫折、迎难而上,尽管没有订单,葛孝华还是带领团队研发出样机。“良品率上不去,那是我们对工艺、产品性能、设备实验数据等还没掌握透。”葛孝华说,掌握这些数据和信息,唯有不断实验。“那段时间,我们需要加班加点连轴转,不停开机跟踪实验、调试。”

5年间,葛孝华还和伙伴们一道走访全国40多个城市,深入市场一线,访客户、问工人,了解实情,寻找对策,记录下1000多页的问题反馈清单。

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孝华与团队再次研发推出的新设备,不仅兼具市场客户共性化需求,还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设备良品率提升到99.99%,生产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10%,设备价格却只有国外同行的一半。”葛孝华自豪地说,“目前我们产品,以高效、节能、高性价比的优势,拿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让很多以前看不起我们的外企刮目相看。”

“为了吃透关键技术,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葛工带着我们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用了好几种材料,测试了200多种算法模型。”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顾伟伟说,“现在国内路上跑的70%的车里面都有我们的设备生产的零部件。”

精益求精,方能独具“匠心”。

工作19年来,葛孝华恪守匠心,追求卓越,创新不止,先后4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开发专利技术252项,其中个人发明专利101件。得益于他和团队的努力,企业研发的5项产品获得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5项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10多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

但葛孝华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团队核心,他勤奋刻苦,以身作则,不仅使个人核心业务达到领先水平,还于2022年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更多技能人才提升业务能力。不仅他本人先后获评皖东工匠、安徽工匠、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荣誉,还帮助培养了滁州工匠1名、高级工程师3名、中级工程师14名。

国之匠者,千锤必成。凭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葛孝华带领团队研发的“冷柜箱壳一体式全自动成型设备”“汽车内饰双夹框阴模成型装备”“门板成型线”“整体卫浴壁板生产线”等产品,不仅保持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柔性化,还在家电、汽车、安防、建筑等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永不止步。展望未来,葛孝华表示,他将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勇于创新,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转载自4月21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