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楚文化”研究的学术任务与前景

高 旭

版次:03  2025年04月22日

2024年以来,在武王墩楚墓考古发掘成果的现实促动下,淮南市学术文化界开始深入研讨“淮楚文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了“淮楚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独特的历史内涵,其学术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但究竟应该如何系统开展“淮楚文化”研究,如何着眼实际的学术实践来审视其学术前景,为淮南楚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仍是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重要议题。因此,尝试性探索以上问题,提出初步的看法与主张,实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当前淮南市楚学、楚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推进“淮楚文化”研究,迫切需要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基础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淮楚文化”能否真正被开拓成为楚学、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得到全国学术文化界的普遍认可,从而拥有毋庸置疑的学术地位及前景。

第一个基础性问题是“淮楚文化”的概念界定与阐释。对淮南市学术文化界来说,当务之急的任务即是对“淮楚文化”概念持续展开严肃而周详的研讨。在以往楚学、楚文化研究里,“淮楚文化”通常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明晰的“词语”或“提法”来使用,无论是淮河中游的安徽省淮南市,还是淮河下游的江苏省淮安市,俱为如此。也因之,“淮楚文化”的概念长久以来在楚学、楚文化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处于十分边缘的境况。不要说同“荆楚文化”相比,即使同“湘楚文化”“巴楚文化”相较,都甚为逊色,远未得到全国学术文化界的广泛认可。随着武王墩楚墓考古发掘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淮南市拥有了研讨“淮楚文化”的学理内涵,彰显“淮楚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先决条件,淮南市学术文化界必须彻底改变过往忽视楚学、楚文化研究的局限,清醒看到“淮楚文化”的概念研讨,是构建淮南市楚学、楚文化学术体系及整体格局的关键所在。唯有着力解决最核心、最基础的“淮楚文化”的学术概念问题,方可为淮南市楚学、楚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第一块基石,也才能让“淮楚文化”的学术研究在淮南沃土上扎下深根,日渐得到全国学术文化界和本土广大民众的理性认同和广泛接受,而不是陷于自说自话、流于形式、无足轻重、响应寥寥的困境。反之,如若淮南市学术文化界在这一首要的基础性问题上能够取得令人信服、启人深思的重要成果,那么“淮楚文化”概念将有可能真正融入到全国性楚学、楚文化研究的洪流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获得宜有的学术地位,而且有可能进而促成全国性楚学、楚文化产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来,极大地丰富现有的楚学、楚文化的多样化的学术内涵。与此同时,淮南市学术文化界也能将自身所论“淮楚文化”同江苏省淮安市所言“淮楚文化”进行明确的学术辨析,揭示出二者的“异”“同”关系,更好地为淮南市推动“淮楚文化”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并为未来两市之间就“淮楚文化”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和密切的文化合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学理前提。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着眼,“淮楚文化”的概念界定与阐释,都是当前淮南市学术文化界的紧迫任务,这是事关淮南市楚学、楚文化发展的“关键一棋”,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将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充分验证。

第二个基础性问题是“淮楚文化”的学术体系构建与论证。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的基础上,淮南市学术文化界需要进一步深化思考关于“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当前已有专家学者有所涉及,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淮楚文化”学术体系应包括的具体内容究竟为“何”的研讨并不充分。“淮楚文化”的学术体系应如何构建?或可从“纵”“横”“通”三个层面着眼。“纵”者,是从全国性、流域性楚文化的历史演变入手,深细研探先秦以来楚文化在淮河流域、淮南地域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对“淮楚文化”的演进历程取得整体性、阶段性的双重认知,以此凸显出“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历史维度,夯实其得以构建的历史基础;“横”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哲学、文学、文字、艺术、器物、科技、水利、交通、建筑、都城、民俗等多元化视角系统研究“淮楚文化”,发掘其有别于“荆楚文化”“湘楚文化”“巴楚文化”“吴楚文化”的特色内容,让“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具有丰富充实的人文内涵,能够全面反映出楚文化在淮河流域、淮南地域的发展成就及大放异彩之处;“通”者,乃是从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充分发掘“淮楚文化”的现代性价值,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淮楚文化”的历史遗产,阐发“淮楚文化精神”对现代淮南城市建设所能起到的裨益效用,并探索“淮楚文化”历史资源融入淮南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其转化成为文旅经济、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助力。凭借以上三个层面的学术开拓,“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或可逐步构建起来,最终成为全国性楚学、楚文化研究中极具特色的重要构成,也为淮南市楚学、楚文化的健康发展日益累积出深厚可靠的学术底蕴。

第三个基础性问题是“淮楚文化”的学术定位与价值诠释。“淮楚文化”的定位问题有赖于概念的界定阐释、学术体系的构建完善这两大任务的逐步完成,但不可否认,对“淮楚文化”展开学术定位问题的探讨,却需贯穿于“淮楚文化”研究的全过程。即使在以上两大任务仍无法彻底解决之前,专家学者们都应将此重要议题置于优先地位来考量。始终放眼全国性楚学、楚文化的发展,来探究“淮楚文化”的存在根由及价值意义,这有利于促进淮南市学术文化界不断深化有关“淮楚文化”研究的阶段性反思,引发积极的学术“刺激”效应,更能迫使专家学者们直面“淮楚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各种无法回避的难题,从而强化其攻坚意识,为“淮楚文化”真正在学术文化界扎根,开展更加严肃理性的研究工作。因为,事实上,不断追问“淮楚文化”的学术定位与价值意义究竟何在,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答“淮楚文化”——概念,抑或学术体系,皆是如此——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客观而言,以上三个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实则是无法截然分开来处理的,三者之间交缠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紧密关联。每一个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讨,总是要兼顾其他两个问题的审视与反思,总是要从“淮楚文化”的整体性出发来把握,才能较好地实现各个基础性问题的阶段性解决,促其走向更进一步的讨论。为“淮楚文化”争得立身根基,让其成为能与“荆楚文化”“湘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毋庸置疑的学术概念、体系和领域,这是当前淮南市学术文化界全力推进楚学、楚文化研究的理所必然的落脚点。

总而论之,“淮楚文化”研究的兴起,得益于淮河流域、淮南地域所拥有的极为丰厚的楚文化资源,得益于武王墩楚墓考古发掘带给世人的空前震动与惊喜!在已有的楚学、楚文化研究领域之外,开拓出一个此前为学界所忽视的新领域,将其用“淮楚文化”的学术标识和旗帜来彰显,乃是大有可为、大有前景的学术探索实践。尽管“淮楚文化”研究任重道远,以上三大基础性难题尚有待于淮南市学术文化界合力攻关、逐步破解,但是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却是淮南市楚学、楚文化崛起发展的宝贵契机,同样是淮南市学术文化界有可能大有贡献于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研究的难得机遇。凡为新生事物,其生命力都极富蓬勃之朝气,未来前景都极值得世人期待,“淮楚文化”,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