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揭秘ICU里的“隐形杀手”

王小伟

版次:A04  2025年04月21日

深夜的ICU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值班医生冲到病床前,发现原本稳定的肺炎患者病情明显恶化:出现意识模糊,面色青紫,体温飙升至40℃,血压骤降到70/40mmHg。这是患者入院的第三天,她因感冒咳嗽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未见好转,却在一夜之间陷入多器官衰竭的生死危机。经过连夜抢救,她的诊断报告上赫然写着两个刺眼的红字:脓毒症。

脓毒症,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的疾病,每年夺走全球1100万人的生命,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一人因此死亡。在ICU病房里,它如同潜伏的幽灵,能在72小时内让健康人走向死亡。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脓毒症死亡率高达35%-50%,而公众认知度却不足30%。

一、揭开“隐形杀手”的真面目

脓毒症不是单纯的细菌感染,而是机体对感染的失控反应。当病原体突破人体防线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这些本应保护我们的“士兵”在失控状态下开始无差别攻击,引发全身器官的“火灾”——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炎症因子风暴”。

临床数据显示,脓毒症患者有60%会出现呼吸衰竭,45%发生急性肾损伤,30%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不同于普通感染的典型特征是“三重打击”现象:体温可能异常升高(>38.3℃)或降低(<36℃);心率突破90次/分钟;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当这些症状同时出现时,死亡风险会骤增8倍。

二、高危人群与隐蔽诱因

临床接诊的脓毒症患者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端是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和老人,另一端却是看似健康的青壮年。外科数据显示,接受重大手术的患者中有12%会发生术后脓毒症,而糖尿病患者的发病风险是常人的3倍。

在ICU病房里,脓毒症患者常因“小感染”酿成“大危机”。令人意外的是,许多致命感染的起点,可能就藏在日常生活中——一颗发炎的智齿、脚趾间的脱皮,甚至耳垂上的小伤口,都可能成为细菌攻陷全身的突破口。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感染源,正是脓毒症最危险的“伪装者”。

牙周炎:超过6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疾病。当牙龈持续出血、红肿时,口腔内的400余种细菌会通过破损黏膜进入血液。临床数据显示,牙周炎患者发生菌血症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3倍,而由此引发的脓毒症占口腔源性感染的42%。

留置导尿管:尿管留置超过3天,感染风险飙升98%。尿管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能抵抗抗生素,直接侵入血流。ICU患者中,导尿管相关脓毒症占院内感染的40%。

足癣感染:脚趾缝的糜烂面看似微不足道,却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温床。糖尿病患者中,约17%的足部感染会进展为蜂窝组织炎,其中5%可能诱发脓毒症。

挤痘危机: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痘痘被挤压后,细菌可经眼静脉逆流入颅,引发死亡率高达30%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19岁患者,就因挤破鼻部粉刺导致多重耐药菌脓毒症。

三、与死神赛跑的“黄金6小时”

脓毒症救治存在严格的“1小时集束化治疗”原则:确诊后1小时内必须完成血培养、广谱抗生素使用、液体复苏三大关键步骤。每延迟1小时用药,死亡率上升7.6%;超过6小时未规范治疗,存活率将暴跌至30%以下。

最新诊疗指南强调“SOFA评分”体系,通过6项器官功能指标快速评估病情:氧合指数(呼吸系统)、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胆红素水平(肝脏)、肌酐值(肾脏)、平均动脉压(循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系统)。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血浆吸附技术可将严重脓毒症死亡率降低18%。这种“血液净化”装置能特异性清除炎症因子,为器官修复争取时间。

四、破解“致命方程式”的生存法则

预防脓毒症需要建立三层防护网:

一是基础防御:规范处理伤口,按时接种疫苗,控制慢性病。

二是预警系统:掌握“SEPSIS”识别法则,S(shivering)寒战高热;E(extreme pain)剧烈疼痛;P(pale skin)皮肤苍白;S(sleepy)嗜睡困倦;I(I feel like dying)濒死感;S(short of breath)呼吸急促。

三是急救响应:出现两项以上症状立即就医。

在ICU病房里,每个成功案例都在重述同一个真理:38%的死亡本可避免。认真洗手能降低40%感染风险,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减少52%耐药菌产生,控制血糖能使糖尿病患者脓毒症发生率下降65%。这些简单的健康守则,正是抵御“死神”最坚固的盾牌。

(作者单位系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