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嫂

傅修建

版次:03  2025年04月21日

周末应邀到一个老乡家做客。老乡住在一个比较高档的小区里,当地人称之为“富人区”,这里最便宜的一套房子也要两三百万元。老乡是做建材生意的,前几年房产业大火,他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他在这个小区安家置业我一点也不奇怪,毕竟这个所谓的富人区也只是当地的一个偏僻小镇上的较高档小区而已。但我竟在这小区里同时偶遇了十多年未见的文盲嫂,她说她也住这里。初闻不免惊讶。当时因急着去朋友家里没多问她是如何发大财的。但回家后细想起她身上的“拼劲”,又觉得她能在富人区买房也并不奇怪。

顾名思义,文盲嫂是一位不识字的妇女。年龄比我还大。十五年前与她初识的时候,她女儿就已大学毕业好几年了。老家安徽的。那时她在镇上做点小生意,离我的住处很近,我一天一遍到她家打开水,时不时会聊上几句。

文盲嫂也并非绝对的一个字不识,而是上学时间很短,小学三年级只读了半学期。农村人种地为主,没几个人农忙之余还去看书学习的,尤其是她这个年龄段的家庭妇女。于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文盲嫂原先仅有的那点文化也几乎全部还给了老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如今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和不识字的人已没啥区别。

文盲嫂几乎不识字,但非常能干,也非常会干。老公在南京开车,女儿也在外地打工。她匹马单枪在此地“奋斗”。“奋斗”是我给她的评价。文盲嫂很难说清奋斗两字的意思,所以也绝对不会如此表达,她只会说在这里“忙钱”。文盲嫂的确很会“忙钱”,否则我不会不仅夸她能干会干,而且还用上了“非常”一词。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文盲嫂租住的小屋也就20平方米的样子,就这样的弹丸之地,还被她用一块木板一分为二了。里间一张床,一张桌子,吃饭睡觉的地方都有了。一个人独居,生活用品不多,不常用的装在箱子里放在床底下,常穿的衣服就叠整齐放在自己的床头。“外间”就是“小超市”。烟酒油盐之类的日常用品放在床南头靠西墙的一个小货架上。种类不多,数量更少,毕竟地方太小。但常用的在这里都能买到。靠南墙放个只有一层的货架,这上面摆的不是百货,而是七八台公用电话,所以她这小超市里还套个小话吧,因为地方实在太小了,一个冰柜白天放在外面,卖些雪糕冷饮,晚上睡觉不需要进出了,才可以把这个冰箱放在“话吧”和“超市”边上的那一点点空地上。文盲嫂白天就在这个小小的空地上支起一个木架子,做一种苏州人叫作“通编”的针线活。有人来打电话或买雪糕啥的,文盲嫂也不起身甚至看都不看。因为来的都是住在附近的常客,价格都清楚,钱直接丢在文盲嫂备好的一个大号搪瓷缸里就可以了。

人与房子都已“充分利用”的文盲嫂还不满足,她竟然在墙外用几块铁皮挡一下风,搞了个炉子为附近的打工人烧开水,几角几分的零钱聚总钱,单此一项每日竟也有四五十元的收入,加上“话吧”“超市”、做“通编”的收入,可以超过不少白领的工资了。毕竟那时我们在厂里上班起早贪黑地干一个月也就2000多一点。

没文化却赚大钱,文盲嫂引来一片赞许与羡慕。大伙都夸她比大学生还厉害。但整日不停劳碌的文盲嫂却有难言之隐,这是相熟了之后才知道的。她说她不想闲下来,一闲下来就不舒服。听她这么说,初闻此言很是迷惑,难道她是天生的劳碌命?

文盲嫂在追问之下告诉我们,她的老公嫌她不识字,太土。和一个小厂里的会计好上了,那个女子现在竟然辞职在家全靠文盲嫂的老公养着。她是赌气出来“自谋职业”的。

想到这里,我有点好奇如今她与老公的关系咋样了。但转念一想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重要。毕竟文盲嫂本身就是一个完全可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女强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