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活态保护 让寿州窑窑火越烧越旺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02  2025年04月21日

4月18日,中国寿州窑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淮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国内陶瓷艺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安徽省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代表等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寿州窑文化的匠心传承、活态保护、创新发展。

“寿州窑”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陶瓷传统制作技艺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寿州窑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兴盛于隋唐,曾以“寿州瓷黄,茶色紫”载入陆羽《茶经》。古寿州窑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成为中华陶瓷文明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传统器型单一、题材陈旧、市场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寿州窑产品多以壶、罐等传统生活用具为主,缺乏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化设计,且受限于粗糙的瓷土和釉料工艺,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交流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寿州窑的历史价值、保护传承、现代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认为守护和传承寿州窑文化,既要保护传统工艺的“本真性”,也要在器型、釉色、功能上大胆创新,或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新产品。

为推动寿州窑产品设计出新出彩,4月18日,市文化和旅游局、淮南师范学院共同举办了2025年“寿州窑杯”青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比赛。大赛面向45岁及以下的青年陶艺家、院校师生、陶艺企业人员等,参赛作品分为艺术陶瓷创新设计和文创陶瓷创新设计2个类别,以陶瓷雕塑、陶瓷绘画、餐具、茶具、花器、香器、文房用具、陈设摆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力求体现寿州窑、楚汉文化、二十四节气、淮南成语典故等淮南文化元素,让寿州窑焕发新生。

“寿州窑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如何守护文化根脉,延续历史荣光,让这份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专家学者们表示,寿州窑传承人老龄化、青年人才断层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为加强人才培养,4月19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淮南师范学院共同开展了寿州窑传承人才培训,邀请清华大学陶瓷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正安,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晓松分别以《以陶发声 互鉴共融》《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为题进行授课,为参会人员带来了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坚持匠心传承、活态保护,创新现代表达,是推动寿州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聆听讲座后,淮南古寿州窑陶瓷协会负责人说。

“寿州窑的复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匠人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呼吁更多专家学者、企业以及年轻人加入寿州窑文化传承保护行列,以守正创新为魂,以高质量发展为径,让寿州窑的窑火越烧越旺。”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积极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寿州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融合时代需求,优化生产工艺,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非遗+文旅”模式,开拓多元市场,激活非遗生命力,实现寿州窑品牌提升和产业发展,努力书写寿州窑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共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