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消费赋能内需扩容提质的现实路径探究

杨敬茹 祁 程

版次:A03  2025年04月18日

近年来,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为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下了基调。同时,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指明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数字消费的崛起,数字消费打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消费场景,同时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线上线下消费的深度融合,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当前的数字消费仍面临不少挑战,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部分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等,不利于推动内需高质量增长。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内需扩容提质的现实路径,对于推动数字消费健康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消费根基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数字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还能为消费升级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构建高效、普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数字化消费蓬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加快推进5G网络的全覆盖是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为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场景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5G网络的普及将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从而释放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力。其次,完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是支撑数字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消费场景提供技术支持;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则为企业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通过构建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数字消费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最后,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是消费全链条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例如,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能够优化商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的推广则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消费者的出行体验。通过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基础设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数字消费需求。总之,通过构建高效、普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能够为数字化消费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二、提升数字消费供给质量,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便捷化的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数字消费供给在多样性、创新性和质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为充分释放数字消费潜力,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亟须从多方面提升数字消费供给质量。其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增强用户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购物场景,满足消费者对新颖消费体验的需求。其二,推动数字消费产品的多样化和品质化。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覆盖教育、医疗、娱乐、生活服务等多领域的数字产品。同时,注重提升产品质量,确保数字消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其三,优化数字消费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服务资源的灵活调配,加快响应速度。其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数字消费供给质量的提升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可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同时,完善数字消费领域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优化数字消费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数字消费服务连接了数字消费和产业发展,要将优化数字消费市场环境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紧密结合,以数字化可追溯方式引领市场规范发展。首先,针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交易等关键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比如,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的监管,确保消费者隐私得到有效保护。其次,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监管合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对数字消费市场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加大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数据滥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再次,推动企业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保护消费者数据,鼓励平台企业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规则,赋予消费者更多的数据控制权,确保交易过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最后,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同时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