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体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还能形成思政教育的完整闭环,进一步激发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应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点,推动两者协同发展,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系统思考和通盘统筹。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统筹协调不足,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统筹机制。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尚需深化。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理论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仍然缺乏知识面广、教学方法成熟的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课教学专业人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思政课教师在教育科研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域没有接受过相关理论培训和意识宣讲。
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评价体制尚未完善。建立科学、长期、高效的评价体系是能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关键。部分高校的评价机制仍然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机制缺乏创新性,评价维度较窄。
高校思政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渠道作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学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以教育资源整合为策,探索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深度融合长效机制,改革传统评价机制,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感染力。
一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彰显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各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号召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促进与高校的合作交流,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再次,还应加大对高校思政课的资金投入,激励优秀教师的职业发展,推动思政课教育质量提升,确保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此外,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在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要,推动高校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实效。推动高校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要明确学校各责任主体的任务分工及职责清单,把具体责任内容、落实机制、执行措施从制度层面确定下来,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推动各责任主体在知责基础上做到担责、履责、尽责。高校需建立健全规范化、科学化、多维度的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各级各类目标任务考核、绩效考核和专项督查工作范围,开展常态化的检查、督查、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探索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方法,推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三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政课还应积极拓宽教学边界,挖掘第二课堂潜力,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在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积极融入实践性教学,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宣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首先,将为民族团结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事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积极寻求将此类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带入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可能性,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机会。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激发其爱国情感和集体荣誉感。其次,为了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魅力,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第二课堂的实践场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文化遗址,让大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亲身体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从而强化对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为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可通过组织文艺汇演、主题征文竞赛、演讲比赛、民族运动会等多样化的活动,采取微视频拍摄等具体形式,让大学生们有机会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升华,进而更加坚定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要,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师应大胆创新,采用更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特点,灵活应用探究、体验、情景模拟等现代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营造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采取组建学习小组、科研创新团队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歌曲、戏曲等多元化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入其中,这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要,鼓励高校思政课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高校思政课程应结合课程特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思政课中最基础的必修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古今中华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又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一方面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读原理,另一方面又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民族与国家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注重对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为大学生构筑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记忆,从而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高校新开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通识必修课程,在讲好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且富有挑战性的艰巨任务。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也尤为重要。只有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才能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传承,为新时代青年塑造坚定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打下坚实思想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更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SZ13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