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卞庆功

版次:A03  2025年04月18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伟大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围绕“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守正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的基本遵循,这既充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学说。作为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人民和未来也有深刻关切,即要同时具备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深具科学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展现了对科学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思想,是直指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实践基础,以德国古典哲学、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文明成果为理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塑造出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发出解放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的号召。马克思主义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全人类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在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性途径,指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深具实践性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之一就是无产阶级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准确来讲就是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主客观世界,在实践中改造主客观世界,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实践的活动,都是具有感性和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范围内才有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东方大国得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深刻认识,既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一切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充分指明了认识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深具人民性的思想理论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又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首次构建了实现人民自我解放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深邃,凸显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当家作主,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认为只有通过人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奋斗,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还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

马克思主义是深具开放性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变的思想理论体系。恩格斯曾强调,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比如,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列宁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从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理论成果,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又在“两个结合”中实现新的飞跃。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

二、“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两个结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有了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行动者、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两个结合”中,我们成功走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一以贯之,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更多地是在潜移默化地结合,并未单独提出和展开具体说明。新时代将其单独“拿出来”深刻诠释,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所以,“两个结合”从来是一以贯之的,在革命时期,我们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建设时期,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五年计划”,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时期,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丰盈的精神力量。

在“两个结合”中,我们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实践中、在“两个结合”中开创的科学成果,回答了在中华大地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中国的问题,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些问题。

在“两个结合”中,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道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接下来核心关切必然是科学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三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彻底摒弃了西方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欲膨胀的现代化、掠夺自然的现代化老路,全面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两个结合”中,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和“两个结合”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独具中华文化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特征,代表人类文明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新飞跃。具体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扬弃过去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交流互鉴、融合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直面世界之问给出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始终围绕“两个结合”的原则,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逻辑。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牢牢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锲而不舍地推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落实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规划、稳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永葆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系中共南雄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