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街头,他们是修车的老人、踏三轮车的中年人、四处拾荒的残疾人……然而,闲下的他们,或捧着书,或看着书,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读书人。
在县城滨江路步行街大转盘南巷口,墙角处有辆老旧的三轮车,上面放着木箱,锤子、扳手、钳子、打气筒、补胎工具盒摆在地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坐在凳子上,身着深色的粗布衣服,套着护袖,戴着老花眼镜,捧着厚厚的发黄的书。来来往往的人,吵吵闹闹的街市,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他盯着书上的字,完全沉浸在书中。有人推车来,问一声:“老师傅,车胎坏了,请您补一下。”他才如梦初醒,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一下来人和车子,站起身,将书放到箱盖上,半蹲着,细心地检查起车子来。这是我每次路过那儿,时常看到的场景。老人看的是什么书,我不知道,也没问过。不用说,老人是爱书的,小小的修车摊,为他的物质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浓浓的书香,又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
几年前的炎夏,四十多度的天气,热得我喘不过气来。下班路过县图书馆门前的马路,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荫下,一位中年人坐在载客三轮车上,他的车况和穿着都是破旧的,一看就是生活窘迫的人,然而他手中捧着的晚报是崭新的。我路过他身旁,特意瞧了瞧他手中的报纸,发现是当天的报纸,这张报上午我在办公室的空调室里浏览过。他的三轮车雨篷下,还挂着一只包,包里的报纸露出小半截,想必那是他看过的。在这热得躲在空调室不想出来的天,人们靠西瓜解渴去暑,他却用血汗挣来的钱,买张报纸,解无书可读之渴。我真想回办公室找些书报给他,但我终究受不了热,鼠窜回家,以逃离头顶毒日。
更让我震惊的是一个残疾拾荒的读书人。那是多年前遇到的,也是在县图书馆门前的路上,他坐在路牙石上,旁边放一只蛇皮袋,里面有捡来的饮料瓶。他以双腿当凳,从一本书上抄写着什么。他抄写得极为认真,用直尺按着本子,一行行地抄写着。这是个智障残疾人,在街头、小区,我也碰到过几次,拎着蛇皮袋,在垃圾桶里寻找他的“宝贝”。自那以后,我又见过他,口袋换成了三轮车,再后来,又成了一名环卫工。想必他是读过书的,或许家里没有条件供他再读下去,但他没有放弃求知,如拾荒一样,捡起碎片化的时间看书学习,一点一点丰富着自己。
还有,县政府门前的刻章老人,生活那么简朴,可他手中的报纸却没脱过。路过他的门前,总是看到他在低头看报。
读书是抵挡人生寂寞最有尊严的一种方式,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也不论生活是否窘迫潦倒,爱读书的人总能在阅读中觅得一份安静的欢喜。每每在街头看到他们沉浸在白纸黑字的世界里怡然自乐,我心里便充满了敬重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