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入梦

梁惠娣

版次:03  2025年04月17日

到绍兴,走在充满古色古香气息的石板路上,让人心驰神往,最想做的事不是吃着茴香豆喝着黄酒,而是去参观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走进一条幽静古朴的小巷。每一块砖,似乎都在诉说悠远的往事。小巷深处,有一座简朴低调却又不失幽雅的书屋,正是徐渭出生兼早期居住之所“青藤书屋”。

走进门内,一个小小庭院里,只见一条蜿蜒屈曲的卵石小路,院中数竿疏竹,迎风摇曳;两棵石榴,红花缀满枝头;几株芭蕉,叶子宽大青翠;一个葡萄架上,藤叶相缠。卵石小路的尽头,就是徐渭的书屋了。

站在书屋南面的木制漆面花格窗前,临窗一望,窗外,有一个小天井,极尽简约之美。小天井里,有一个十尺见方的小池,这就是所谓的“天池”。据说天池里的水从不干涸也从不漫溢。池边的后墙处,有一株从石峰中盘亘而起的青藤,藤干粗如手臂,枝干交错,顺着墙壁攀缘,青藤的顶部,叶茂如盖,像一把巨伞,洒下浓荫。据说徐渭喜爱青藤,故把书屋取名“青藤书屋”,并以“青藤老人”“青藤道士”为自己的别号。徐渭当年曾亲手种植过一株青藤,后青藤曾遭雷击被一劈为二,再到后来,被人所毁。现今我们看到的青藤,是后人所栽。

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在他的头上,有诸多头衔:他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戏曲家、文学家、军事家……他是名副其实的才情奇绝。他让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让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关于他的诗,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评价最为贴切到位,“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他的戏曲,被袁宏道称为“有明第一曲”。汤显祖称之为“词场飞将”。徐渭的书法,超群出格,狂怪放肆。他的草书,其点画线条如疾风骤雨,像是有一种魔力,将你的眼神紧紧地牵住,让人跌进其光怪陆离的线的迷宫中欲出又欲罢不能。

徐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是绘画。他的画,真正做到了神对形的突破,心对法的突破。其绘画作品的魅力所在,体现于融诗文、书法、绘画于一体的审美情趣。他的画作,几乎件件都题有诗句,立意深远且耐人寻味。他的代表作之一《墨葡萄图》,引人沉浸其中并遐思千里。在泛黄的宣纸上,浓墨泼洒,晕染出破败的叶片和粗壮的藤干,葡萄藤远近交错,随风起舞。那一颗颗、一串串成熟的葡萄,用淡墨点染而成,粒粒饱满,好像刚刚从藤上摘下来似的,有的还带着露珠。更耐人寻味的还有画幅上那首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寥寥数语,表现了徐渭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怅惘与不平。

离开青藤书屋,从绍兴归来,我感觉,我的心早已化作了一株虬曲缠绕的青藤,留在了那里。我曾做了一个痴痴的梦,梦回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二十岁的徐渭清逸俊朗、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坐在书屋窗前的书桌旁,挥笔作诗,泼墨作画。窗前墙边那一株青藤,随风摇摆,在花格窗上投下斑驳摇曳的光影。我梦见,我变成了一株青藤。当他在作诗作画的间隙,抬头望向花格窗外,我轻盈婀娜的身影,是否会跌进他寂寞倨傲的眼眸?

一株青藤,傲然盘亘,经风沐雨,与徐渭相守过一段青葱美好的时光,亦与青藤书屋寂寞相守了百年。一株寂寞青藤,也暗合了徐渭倔强孤傲、才情奇绝、命运多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