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菜园里,有两棵香椿,刚抽出绛红的嫩芽,我就握住整簇新叶轻轻一掰,给它们“抹了头”。侍弄菜畦里的苋菜,我却从不如此粗暴,而是温柔地掐下紫绿相间的叶尖儿,对于基部的其它叶片则“秋毫无犯”。
其实,两种草木的采撷之法,暗合着许多人生哲学。
给香椿抹头,是蓄意地控制。那些嫩芽原是向上生长的野心,唯有去掉才能控制旺长的势头,从而促进众多侧枝的萌发,进而享受更多的美味。这与《齐民要术》里,用斧锤损伤枣树皮的“嫁枣之法”、现代果业的“环剥”技术异曲同工,旨在调节养分的合理传输,达到丰产增收的效果。的确,草木并非一味向上才是通途。有些时候,适当的抑挫,反而会催生更蓬勃的生机。主动抹去向上的偏执,方能成就侧向丛生的丰茂。
给苋菜的掐尖,是温柔的克制。这种草本植物的每片新叶,都从茎秆顶端萌发。若贪心从基部收割,再生速度就会很慢,甚至整株枯萎。只掐去嫩尖儿,保留基部二至三对叶片,可以促发侧叶,才能一茬接一茬地长。
抹头与掐尖,也曾照见不同的育人智慧。孔子教弟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恰似给香椿抹头,在适当的时候点拨顶端的困惑,让思想的枝丫向多元生长。他对子路的刚勇、冉求的谦退各有裁定和教诲,正如园丁面对不同植株,懂得何时去除张扬的顶芽,何时保留生长的余力。而朱熹在竹林精舍讲学,主张“格物致知”须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正是懂得给学问的长进,留下自然抑扬的空间。
反观当下,人们常常混淆“抹头”与“掐尖”的方法。有的家长像对待香椿般过度修剪孩子的天性,用各种课外班削去本应自由生长的枝桠,期待培育出整齐划一的“标准植株”,殊不知过度的干预会让生命失去应有的韧性;有的则如对待苋菜般放任呵护,以为不加管束便是尊重天性,却忽略了适当的引导如同掐尖时的精准拿捏,既能保护生长的活力,又能避免无序地疯长。
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主动引导与自然生长间找到平衡,让每个生命既保有向上的初心,又具备分枝散叶的能力。
我站在菜园里,看香椿树在抹头后抽出更多新芽,苋菜在掐尖处又冒出新的嫩叶,顿悟天地间的道理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真正的生命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如抹香椿头般果断修剪,何时应似掐苋菜尖般温柔留白。带着对生长的敬畏,在手掌的轻重间,成就草木与人心共同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