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新茶香

彭胜发

版次:03  2025年04月17日

四月天,正是采茶时节。山间茶农早已忙碌起来,背着竹篓,踏着晨露,在茶垄间穿行。我亦随之前往,欲观新茶之采制。

茶山不高,却极陡峭。茶树排列整齐,如梯田般层层叠叠。茶农多是妇人,手指灵巧如蝶,在嫩芽间翻飞。她们采的是“一芽一叶”,据说此为上品。嫩芽初展,青翠欲滴,叶缘微卷,似婴儿蜷曲的手指。采茶声细微,唯有“簌簌”轻响,偶有山鸟啼鸣相应和。  

茶农王婆已七十有二,背微驼,采茶却极快。问其故,笑答:“采了一辈子茶,手指自有记性。”她采茶时极少看手,眼睛常望着远处,手指却能准确掐下嫩芽。我想,这大约便是古人所谓“熟能生巧”罢了。王婆说,采茶须趁晨露未干时,此时茶叶最为饱满。待到日上三竿,茶叶便“老”了。这倒应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道出春茶之珍贵。

新采的茶叶须立即炒制。茶农家多有铁锅,架在柴灶上。茶叶入锅,顿时“嗤嗤”作响。炒茶师傅赤手在滚烫的锅中翻搅,动作快而准。茶叶由翠绿转为暗绿,渐渐卷曲,香气亦由青涩转为醇厚。这过程不过十余分钟,却要掌握火候分寸。火大则焦,火小则生。炒好的茶叶要立即摊晾,否则余温会使茶叶变黄。白居易曾写“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想来便是对此等新制香茗的向往。

新茶制成,迫不及待要沏来品尝。取白瓷盖碗,投茶少许。沸水冲下,茶叶顿时舒展,如沉睡的蝴蝶忽然苏醒。初时茶汤淡绿,继而转黄,香气亦由淡转浓。茶叶在水中沉浮,姿态万千。有的直立如枪,有的横卧似舟,更有盘旋若舞者。细观之,每一片茶叶的舒展都是独特的表演。这景象,如同苏轼《汲江煎茶》所描绘:“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茶汤入口,先是微苦,继而回甘。香气在口中扩散,直冲鼻腔。一杯未尽,额头已微微见汗,精神却为之一振。新茶之味,确实非陈茶可比。它带着山野的清气,含着晨露的甘冽,更有阳光的温暖。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虽未亲见黄金碾、碧玉瓯,但眼前这杯新茶,已足令人心醉。

饮茶之余,与茶农闲话。得知如今机器制茶渐多,手工炒制者日少。年轻人多不愿学这辛苦手艺,宁进城打工。王婆叹道:“再过些年,怕是要失传了。”言罢,又去翻动晾晒的茶叶。她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瘦小,却又透着一股倔强。我想起杜牧《题禅院》中“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之句,忽然有些怅然。这传承千年的茶香,会不会有一天真的随风飘散?

归途上,夕阳将茶山染成金色。采茶人已散去,唯余茶树枝叶在晚风中轻摇。衣袋里装着王婆赠的一小包新茶,虽不多,却饱含情意。想来今夜又可沏一杯新茶,在灯下细品这四月山野的滋味。黄庭坚《品令·茶词》有云:“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四月新茶之妙,大抵如此。

茶香渐远,山色渐暮。而那一缕新茶的清香,将长留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