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几字弯”的自然与人文底蕴

——读《黄河几字弯》

版次:03  2025年04月16日

甘武进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奔腾不息的姿态和雄浑壮阔的气势,滋养着华夏大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众多地理标识中,“几字弯”无疑是最为独特且引人瞩目的存在。《黄河几字弯》这本书如一位忠实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探寻黄河内蒙古段这一区域的自然奥秘与人文底蕴,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黄河文化的全新窗口。

田宏利,著有《走遍内蒙古》《吃遍内蒙古》等多部作品。本书通过“长城直道筑边防”“胡服骑射古云中”等板块将内蒙古黄河文化的形成、沿革、特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合历史文献、影像资料,以图证史,充分展示黄河在内蒙古地区的独特魅力,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真谛。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读者领略黄河“几字弯”的壮丽风景,聆听内蒙古的“黄河故事”,感受内蒙古的黄河文化。

阴山山脉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蜿蜒千里。古往今来,先后有众多北方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猎驻牧,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历史剧。阴山的山岩之上,镌刻了数以万计的岩画,记载了游牧民族的历史,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狩猎画中有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景,无论是独猎、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抑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都表现了猎人获得猎物的强烈愿望。

“考古资料表明,河套地区农业大约起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作者说,众多的新石器遗址包含大量农业文化遗存,表明河套地区原始农业是综合性农业。秦汉时期是河套地区农业的全面开发时期。唐朝政府在河套地区屯田实边,开始兴修水利。元朝时,郭守敬曾任河渠提举,筹划修复灌溉渠系。“近代河套地区开发的第一人当数王同春。”他先后在河套地区独自开凿和疏浚了义和渠等,与他人合伙开凿、重修了灶火渠等,合称八大干渠。

长城沿着山势蜿蜒,黄河水奔腾不息,二者相互辉映,让人联想到当年戍边将士的金戈铁马和烽火岁月。长城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击败林胡、楼烦后,便在河套地区修建长城。和长城为一体的是烽燧体系。后来,秦朝修建了通往河套地区的交通系统——直道。史料记载,秦朝修建的直道,直到清朝初年才荒废。“在某种程度上,秦朝对河套地区的经营,不仅加速了边疆开发进程和民族的融合,也对中国疆域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人生活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后来,敕勒人翻越阴山山脉,出现在阴山南麓的蓝天碧野之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在历史上曾经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一站。中原的货物运到归化来,靠的是车和船。再往北,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沙漠,只能依赖骆驼运输,由驼队把这些货物送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今天的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河套地区的饮食,多受晋西北和陕北的影响,或者说是晋西北人和陕北人的饮食习惯为主体。”走西口到河套地区种地的晋陕农民,居而不定,被称为“游农”。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有的“游农”选了较为合适的地方,建间土房,就算定居了。河套民风淳朴,当年走西口的人一路艰辛,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吃到哪里,常常受到他人的包容接济。后来他们在河套地区定居下来,也常常包容和接济他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套淳朴的民风。

阴山岩画连古今,福河传承黄河石……作者凭借深入的调研和细腻的笔触,全面呈现了黄河几字弯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与文化,不仅为研究黄河流域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传承黄河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借鉴。让我们读读此书,走进黄河几字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