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生上一根琴弦

——读史铁生《命若琴弦》有感

版次:03  2025年04月16日

张雪晴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开篇写道“在苍茫的群山之间,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携一把三弦琴,行走在黄土高原的皱褶里,以说唱为生。”给读者勾勒出一幅苍凉画面。

故事主要讲述了老瞎子和小瞎子师徒二人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知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拿到药方治好眼睛,他为此历经无数艰难,走村串寨,用那把三弦琴弹奏出无数音符。

然而当他真的弹断一千根琴弦,满心欢喜去抓药时,却发现那所谓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多年坚持的希望在他骨白的眼球里只剩一潭死水,正当他心灰意冷时,他想起小瞎子还在等他,内心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他也理解当初师父善意的“谎言”,便把这个“谎言”继续传递给小瞎子,让他也有了活下去的盼头。此刻,他想起师父的遗言:“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是啊,这根琴弦,既是他们弹奏音乐的工具,更是支撑他们在艰难人生中不断前行的希望。

当我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困惑的时候,我们何不给自己人生上一根这样的琴弦呢?

我也曾在迷茫中寻找寄托希望的“琴弦”。上合肥某所高校一直是我心之所向,并将它列为我学习生涯的目标,可高中因数学差,与之失之交臂,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后续学习中都找不到奋斗的曙光。

可每当我走到心仪学校的门口,脑海总浮现我考上这所学校的喜悦和美好,于是重新拾起信心,在一次次不尽如人意的模拟考试中杀出重围。

当我踏上这所大学的时候,心情竟毫无波澜。事实上,我更加怀念那段跌入“深渊”的考研时光,它不仅促使我完成蜕变,更将坚持、执着等品质深植于可塑性性格中,成为一生财富。正是坚持的力量,赋予了这段经历无可替代的意义。

我们常常为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但当我们真正达成目标,却可能会陷入迷茫,发现人生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目标的实现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就像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光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是徒劳的。相反,正是这些努力,让他明白生命中所有的跋涉都是为了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而生命最动人的乐章,永远奏响在追寻希望的路上。目的虽是虚设,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

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他不断将巨石推向山顶,而巨石又不断滚下,长期重复劳作,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却正是西西弗的命运。但在这过程中,西西弗赋予了自己行为以意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最重要的正是琴弦舞动的过程,而非结果如何。恰似老瞎子师徒在苍茫群山间地行走,在毫无意义的人生中不断弹奏希望之弦,弹奏出生生不息的乐歌。鲁迅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给人生上一根琴弦,不断更新希望,支撑走完人生每一道沟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