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顾名思义,淮水之南,上次听到如此浪漫的地名,还是因为“彩云之南”的传说而得名的云南。
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每每谈及淮南,总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寿县划归淮南管辖近十年,我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经常往返于两地,对淮南渐渐熟悉起来;陌生的是,淮南慢慢偏离了我印象中“灰头土脸”的“灰姑娘”形象,出落得愈发标致。
“淮南是个煤城”,这是伊北在《六姊妹》里对淮南的描述。相较于“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煤电一体化新型能源基地”“新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皖电东送’领军主力”等响亮的名头,“煤城”二字仿佛是来自千米矿井下的一声轻叹,背负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对淮南最初印象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脏兮兮的道路。那时从寿县到淮南市区要先打车到蔡家岗换乘3路公交车,沿唐山路、十涧湖西路及洞山西路行驶进入田家庵区,途中经过谢一矿。每当公交车行驶至此,坐在窗边的乘客都会一手捂住口鼻,一手使出全力快速关闭车窗,生怕煤灰乘虚而入。雨天情况会有所好转,煤灰被雨水包裹,再也不能“飞扬跋扈”,只能在车窗玻璃上留下一道道“墨迹”。可谁承想下车时却遭了殃,煤灰摇身一变成了黑泥,溅得鞋子裤腿上全是泥点。真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因此,虽然距离很近,我闲暇时却很少到淮南市区。
2016年,因资源枯竭,谢一矿闭坑停产,留下大面积采煤沉陷区,“灰蒙蒙的天空和脏兮兮的道路”逐渐成为历史,而我却没有想象中那般喜悦。彼时我因为工作调动,开始在市区生活,由于工作与煤矿产业深度挂钩,受行业颓势冲击,业绩压力陡增,加之独在异乡,远离父母,饮食起居无人帮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这座城市一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精神面貌要先起来……像个人样,才能活得像个人。”伊北在《六姊妹》里借老三何家艺的口如是说。
本着“身在低谷,每一步都是向上”的朴素想法,我尝试一点点收拾自己的心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上,我努力规律作息,坚持早晚运动,学习买菜做饭,培养兴趣爱好;工作中,我潜心钻研业务,思考破局之道。渐渐地,我好像找回了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不似之前那么焦虑和迷茫了。
“经济的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不值得。”伊北笔下的林先生一语道破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淮南这座城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22年,淮南市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16.66亿元,治理面积达7.16平方公里。这里的“西部采煤沉陷区”就是谢一矿闭坑停产后留下的,而建设的工程项目就是已于2024年7月正式开放的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在经济下行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斥巨资用于生态修复,把曾经的采煤沉陷区改造成兼具市民休闲、研学教育、亲子游乐、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的生态公园,不禁让人感叹淮南这座城市的坚韧与温情,以及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壮士断腕”的决心与魄力。2024年10月,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首批15个典型案例之一,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如今一有空,我便会自驾前往淮南市区,行至春申湖公园,常会停车下来走走。清风徐来,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游人泛舟其中,嬉戏玩闹,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那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不毛之地。淮水之南的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天下宾客,凭借骨子里的韧劲和闯劲,必将洗去风尘,蜕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