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认知迷雾, 正确认识和使用降压药

高 娜

版次:A04  2025年04月11日

在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河流像血脉一样滋养万物。人体内也流淌着生命之河——血管网络,它像天然的水运系统,将血液里的养分输送给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濡养四肢百骸。《黄帝内经》提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意思是当血管系统运行平和通畅时,人的“精神”才能安居体内,可见血管网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自然界里河堤有被洪水冲垮的危险,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河”也常常面临着相似的危险,危险的主要源头就是高血压病。高压的血流像重拳一样不断地击打着血管,渐渐的脆弱的血管变得狭窄、闭塞、破裂、甚至形成血栓,最终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那么,我们该怎样打赢这场人体血管保卫战呢?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衰风险超过50%。因此,规律服用降压药可以筑起防护盾,有效保护人体血管。然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年龄超过18周岁的成人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认知误区正悄然摧毁着高血压患者的健康。

误区一:头不晕等于血压正常

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高血压患者将是否头晕作为服药的“标准”,头晕时才服药,头不晕就不服药。这种做法显然不对,长期不规律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血压出现剧烈的波动,反而更加剧了对人体血管的损害。为什么说头不晕并不等于血压正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警惕无症状高血压。许多人认为患有高血压一定会出现头晕和头痛等症状,但研究显示,约有5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二是个体对血压耐受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对血压变化比较敏感,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较强,可能会无症状;三是存在个体慢性适应现象。有些患者的血压如同爬坡般缓慢升高,身体逐渐适应了高血压的状态,可能就不会出现头晕等症状;四是其他原因。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疲劳无力、视物不清等非特异性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并不伴有头晕。

误区二:血压正常就能停药

血压正常就等于疾病已经治愈了吗?有些患者近期测量的血压正常,就高兴地宣布自己的高血压病已被治愈,不用再吃药了,实际上,血压正常是长期吃药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疾病已经痊愈。有些患者认为降压药不能不吃,但可以少吃,于是就想出个“好主意”——如果当天测量血压正常就暂时不吃药,待隔天测量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却不知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反弹,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如脑出血等。应当知道的是,人体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具有“双峰一谷”的特点。血压的两个“高峰”时段分别是早上6点至10点和下午4点至6点,“低谷”则出现在凌晨2点至3点,全天的血压波动幅度通常在20~30mmHg之间。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关注不同时段的血压,尤其要注意在“高峰”时段进行测量,即使全天血压都正常,也应规律服药。如果患者通过运动减肥、控制饮食等方式使高血压病发生逆转,或出现起立时感到头晕、疲乏无力等低血压症状,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三:降压药有副作用且有依赖性

一些高血压患者明知自己血压高,因听说长期服用降压药对身体有害或会产生依赖,就吓得不敢吃药,这种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首先,服用所有药物都有可能出现副作用,但并不表示服用降压药一定会发生副作用。其次,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保其安全有效才能进入医疗市场,副作用发生率低,且大多可防可控。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只知闷头吃药,却没有定期监测血压,也缺乏按时复诊的意识,这就可能导致一些药物副作用不能及时被发现,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学会定期监测血压和复查。国际高血压学会指出,在科学的监测下,规范使用降压药的收益是风险的300倍。

总而言之,面对高血压疾病,我们应当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掌握正确使用降压药的方法。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坚持长期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血压长期达标和平稳,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