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象征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人文修养和哲学观念等精神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活跃的记忆产生新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不适应于当下生活的节日文化内涵的自然离场,也有新的符合现代人们精神价值需要的节日文化内涵的主动进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历史的涤荡中,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在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更符合现代生活的现实需求,从而可以更恰当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一、引领思想价值,培育时代新人
从古至今,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功不可没。许多节日、节气都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通过纪念历史人物和事件,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青年时期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每一个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本身都包含着一种珍贵的民族精神养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教育不仅能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还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措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始终以其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感染着无数中华儿女。忆往昔,屈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看今朝,最美校长张桂梅将其一生奉献在三尺讲台,在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中也涵养了其家国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何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就需要不忘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通过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拥有强大力量的传统节日文化去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二、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交往能力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儒、道、佛等各大思想体系中。“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和谐、和平的追求,还贯穿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传统节日的时间设定往往遵循“月日同数”“月内取中”和“年内对称”的规律,这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和为贵”的儒家伦理观。当下科技的进步让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交往、沟通,但也使得一些所谓“社恐”青年过度依赖网络交流而厌倦现实社交,长期的自我封闭并不利于此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阻碍社会的良性发展。古时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传统节日的设定为人们的交往搭建了一个平台,人们在各种节庆活动中感受亲朋之间的情谊,从而获得身心的满足与愉悦。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和”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智慧。因此,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青年学生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也有助于师生在共同庆祝节日的过程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另外,引导学生遵循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中“和”文化所延伸出的尊敬师友、亲邻友善等交往准则,有利于实现青年学生友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三、增强文化认同,传承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有助于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提供内生力量,也是推动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精华结合的产物,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符号,传承与学习其内涵对于增进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所有参与者在同一时间节点作为节庆共同体一分子的身份,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感和认同感,使得特定的民族文化观念价值被世代传承。人们正是在亲身体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节日氛围、“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元宵节点灯盛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美好祝愿等众多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习俗与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跨越历史时空之美,从而增强自己对于祖国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意识到文化多元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并适时适度地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单位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