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2025年04月11日

(上接一版)在寿县新桥产业园,集聚了安徽隆平高科(新桥)公司、安徽红旗种业公司、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公司、安徽华赋种业科技公司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4家,在水稻、油菜育种技术和能力方面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夏种的稻种也该提前准备了,隆平高科的新稻种稳定性强,35元一斤,粮食产量可以保证!”4月6日,种粮大户陈元一边在自家田头查看苗情,一边和记者唠着。

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陈元流转了1500亩地,每年轮种一麦一稻,生活充实且忙碌。

陈元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使用稻种不到2公斤,亩产能有700公斤,一季水稻能赚70多万元。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淮南市围绕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整合农科所、龙头企业种业基地优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农业“芯片”。

2024年,源两优600、皖垦麦22等6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在寿县、凤台县新增推广面积12.09万亩,获省财政补助资金392.7万元。

“良种培育的不断突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淮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蒋超说,如今,淮南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7家,制种面积16.35万亩。

种业振兴,筑牢自主可控“一条链”

春回大地农事忙。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近年来,淮南市着力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集中展示示范,进一步完善种业科技、培育、推广、应用等合作对接机制,打造“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淮南市粮食增产任务为12亿斤。

“分解到12个年头,每年要增产1亿斤。”淮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程俊华告诉记者,发掘土地潜能主要就是靠良种。

围绕“打造江淮粮仓”,淮南市建立了种业振兴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印发了《种业振兴工作要点》,明确落实种业振兴工作部署要求和年度目标任务。

在淮南市推进种业振兴暨春耕备耕工作会议上,7家种业企业、20家农业生产大托管企业、20家种粮大户汇聚一堂,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现场看种、看禾选种”,促进农企精准对接,加快良种推广应用。

种业振兴是一条链,企业、院所都是推动链条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长期稳定的种业扶持政策,淮南市持续奖补种源科技领域创新研究成果,重点推进种业“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做农业,可不敢吹牛!”对于安徽红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长敬来说,粮食要丰收,首先是良种,脚踏实地做好农业“芯片”。

父本偏籼,母本偏粳,水稻亩产800公斤至900公斤。红旗种业与安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合作研发的籼粳稻在怀宁县试种成功后,迅速向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推广,2024年销售稻种2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预计2025年销售稻种100万公斤。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寿县新桥产业园的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8万公斤良种正在装车,准备销往巴基斯坦。该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代岳正告诉记者,2024年营收2.27亿元,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稻种2300多吨,营业额800多万美元。

2024年,淮南市种业营业额26.79亿元。源两优600、皖垦麦22等6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在寿县、凤台县新增推广面积12.09万亩。该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稳步增长。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一粒重千钧。如今,淮南市正积极探索种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加快系列品种研发,做强稻麦种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