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实战需求,紧扣国债基层防灾项目实施契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据了解,我市结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际和灾害种类特点,着力推动装备配发,跟进开展装备培训,适时开展装备拉动,全面推进国债基层防灾项目装备管理使用工作,初步实现了装备管理规范化、队伍能力专业化、应急响应协同化。
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淮南市市级应急救援装备管理暂行办法》,对装备配发、使用、储存、处置等各流程予以明确,实现应急救援装备管理有规可依。制定了《淮南市应急指挥可视化保障设备常态化拉动工作实施方案》,对国债项目配备的单兵、布控球、无人机等91件(套)可视化保障设备实施“半月拉动”,为应急指挥调度夯实基础。该局对接装备供应商,结合装备配备队伍、使用场景,合理编制培训计划。3月初,结合森林防火关键期,协调各县区,优先分配消防摩托车、风力灭火机等804台(套)森林防灭火装备至各国有林场及有关乡镇应急队伍,并跟进组织装备使用培训。近期,结合汛期工作,全面推进水域救援装备统培统训。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开展集中培训18场次,参训应急队员198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对装备配发情况实行周调度,指导督促各县区及时将装备配发至县乡两级救援队伍。对各县区的11个乡镇(街道)装备配发、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四不两直”突查,直击装备配发滞后、培训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点对点印发工作提示函,要求各县区举一反三做好本区域同类问题整改工作,确保应急救援装备配发到位、培训到位,切实发挥实效。为进一步推动装备人装结合,形成战斗力,我市在全面推动培训的基础上,制定装备拉动计划,指导各县区将装备拉动纳入各级应急演练。市本级计划于4月中旬组织开展首次集中拉动,检验培训效果。
(本报记者 鲁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