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4月10日5版头条报道

一粒稻种的“芯”征程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版次:01  2025年04月11日

4月7日,海南省三亚市椰林镇,安徽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军一大早便来到水稻南繁科研基地,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被稻穗压弯了腰,这一籼粳杂交新品种稻种已在淮南市凤台县试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亩产超过950公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种子是关键。近年来,淮南市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扩繁,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提升粮食产能的新路径。

千钧良种,培育农业一颗“芯”

“南繁科研基地承担着安徽省水稻和玉米品种纯度鉴定、杂交配组、常规种子选育加代等内容。”李文军告诉记者。

一支笔、一杆秤,细观察、慢慢品……2010年起,每年10月至来年4月,李文军都会带着科研人员来到海南,蹲守田里,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

通过逆行方法对籼粳杂交水稻的父本和母本进行配组,李文军和科研团队配组出来的杂交水稻,熟期短、产量高,平均一棵穗粒数达500粒,亩产900公斤至1100公斤。

“新稻种抗高温能力极强,在沿淮地区,8月6日前后抽穗,9月15日前后就可收获;在沿江地区,适合双季稻,一茬亩产1000公斤左右,再生稻亩产450公斤至500公斤。”李文军话语间满是自豪。

就在不久前,安徽荃银超大、湖南奥谱隆、广东天弘等8家国内知名种业企业来到科研基地,与安徽绿洲签订了杂交水稻组合试验协议,共同推广新稻种。

良种作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淮南市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24年建设小麦、水稻繁育基地19.46万亩,收获良种9314.4万公斤。

淮南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种业振兴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本市种业生产经营企业建设海南南繁基地,与安徽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合作共建技术团队,实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在失败中摸索,每一个新品种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心血。高级农艺师蒋继武对于南繁的经历深有感触,“通常100个实验体要淘汰99个,每年都要选择2000组进行杂交实验,随着科技进步,稻种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一盒盒水稻种子培养基在冷藏柜中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正把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授粉的果穗进行剥胚,继续试验。

“在田间一个季度的进展,实验室7天即可完成。”蒋继武在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了规模与实力兼具的分子育种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在杂交水稻细分领域进入安徽省前四名。

“育种企业进行南繁工作,有利于加快实验进度,选出更优秀的种子。”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柏发哨说。2020年以来,该市新增审定的水稻品种49个、授权的植物新品种7个。

科技赋能,构建“育繁推”一体化

农稳社稷,种子为基。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作为粮食大省,近年来,我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积极培育稳产高产的优良作物种子,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抓好全省粮食生产。新技术赋能,新品种涌现,从安徽出发,撒向田间沃野。

去年9月,省委农办印发《贯彻省领导批示要求推进种业振兴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出了合肥“种业之都”建设。

从合肥五里墩到寿县新桥产业园的地铁S1号线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