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小儿动态心电图的结果?

计 芳

版次:A04  2025年04月09日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连续监测工具,能够提供长时间心电图数据。在小儿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尤其有助于评估心律不齐、心跳异常以及潜在的心脏病问题。正确解读这些监测数据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准确解读小儿动态心电图的结果呢?以下几个方面是解读小儿动态心电图的重点。

一、评估心率和心律

首先,解读动态心电图时需要关注心率的变化情况。正常儿童的心率范围较成人大,平均心率因年龄而异,通常在60-120次/分钟之间。

正常心律:心电图显示规律的窦性节律,QRS波群形态正常,P波与QRS波群之间有正常的关系,RR间期(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基本保持一致。对于小儿患者,心率的规律性和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是关键。

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窦性P波,同一导联中P-P间期或R-R间期不等,差异通常超过0.12秒。窦性心律不齐在小儿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呼吸引起的心率变化,通常为良性现象,不必过度担忧。

快速或缓慢心律:如果平均心率过高(>120次/分钟),可能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如果过低(<60次/分钟),则需警惕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可能与心脏缺血、体温过高或电解质紊乱相关,而心动过缓则可能与窦房结功能不全或药物摄入有关。

二、检查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能记录24小时内的心律变化,也就是说包括任何暂时的心律失常。小儿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心律异常,如:

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通常是良性的。其心电图特征为提前出现的P波,PR间期正常或延长。如果若频繁发生(如房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伴随其他症状,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尤其是伴随心悸、胸痛等症状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且无相关P波。室性早搏频繁(如>100次/24小时)往往提示潜在的心脏疾病,需进一步检查。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在儿童中较为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患儿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心脏炎症或电解质紊乱等潜在问题。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活动,频率可达400-700次/分钟,心室律不规则。心房扑动则表现为规则的心房活动,频率多为250-400次/分钟,常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三、识别电生理异常

动态心电图不仅能够显示心律的规律,还能揭示一些隐匿的电生理异常:

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提示患儿潜在心脏病风险。延长的QT间期可能与药物、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代谢紊乱等有关。QT间期的测量对评估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非常重要。对于小儿患者,QTc间期(校正后的QT间期)通常应小于440ms。如果QTc间期延长,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家族史进行进一步评估。

ST段异常:如果心电图中出现ST段升高或下降,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的指示信号。若ST段异常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家长携患儿进行进一步检查。

四、关注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异常波形

在小儿的动态心电图中,特别需要关注是否有间歇性的心电图异常波形,或者这些波形是否持续:

异常QRS波:QRS波形的改变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例如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异常QRS波可能提示心脏结构性问题,如心肌肥厚、心肌病变或束支传导阻滞。如果伴随其他症状(如运动后胸痛、晕厥等),需进行进一步检查。

T波反转:T波反转是心肌缺血或心脏传导系统问题的常见信号。它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有关。若在小儿心电图中出现T波反转,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时,家长需要关注患儿是否有潜在的心脏疾病。

请广大家长注意:动态心电图结果不能孤立解读,还需要结合孩子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一些心电图异常(如轻度ST段压低、偶发早搏)可能在无症状的健康人中出现,不一定提示严重的心脏疾病。与此同时,即使心电图正常,患者也可能存在心脏病。所以在解读时最好结合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真实情况。

总而言之,解读小儿动态心电图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强的过程。解读小儿动态心电图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心率、心律、ST-T段变化、心率变异性等多个指标,并结合儿童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最好还是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以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哦!

(作者单位系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