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警惕肠道健康的“小恶魔”

聂 燕

版次:A03  2025年04月09日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经常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急性胃肠炎病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了解诺如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应对其感染至关重要。

一、病毒概述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这种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多种环境表面存活数天至数周,并且能耐受一定范围的温度和pH值变化,一般的消毒方法如使用酒精可能对它效果不佳。

二、感染途径

(一)食物传播:诺如病毒可以污染各种食物,尤其是一些未煮熟的海产品(如贝类)、沙拉、水果等。在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都有可能使食物受到诺如病毒的污染。

(二)水源传播: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是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水源受到污染后未经充分处理,或者在供水系统中发生病毒传播,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此外,游泳池水、温泉水等如果被污染且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三)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病毒就可能趁机侵入人体。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医院、养老院、游轮等,这种接触传播方式很容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

三、症状表现

(一)胃肠道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后,最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呕吐通常较为剧烈,可以是喷射性呕吐,腹泻则表现为水样便或稀便,一般每天可达数次至十多次。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迅速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更容易受到影响。

(二)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来说,诺如病毒感染后的病程较短,通常在1至3天内可自行恢复,但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症状可能会持续更久且更为严重。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诊断: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如突然发作的呕吐、腹泻等典型的急性胃肠炎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在一些诺如病毒流行的环境中,如学校、集体聚餐场所出现多个类似症状的患者时,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二)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或呕吐物中的诺如病毒抗原,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

五、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对于呕吐和腹泻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或通过静脉输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如使用止吐药和胃肠解痉药,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饮食调整:在感染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建议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六、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关键。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以及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后。洗手时要注意彻底清洗双手的各个部位,包括手心、手背、手指间和指甲缝等,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和未煮熟的食物,避免饮用生水。

(二)环境卫生:定期对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重点清洁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马桶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进行消毒,消毒后要注意通风换气。在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加强对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餐厅等)的卫生管理,增加清洁和消毒的频率。对于呕吐物和排泄物要及时清理,使用专门的消毒剂进行处理。

(三)隔离防护:一旦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应及时隔离,避免其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病毒传播。患者在症状消失后至少3天内仍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在这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在人员密集场所,需加强通风、增加清洁消毒次数、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诺如病毒虽然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其相关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风险。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诺如病毒,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