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全国应急避难场所辅助调度系统(二期)上线后,我市迅速响应,全面开展数据审核和动态更新工作。
据了解,二期系统优化数据指标体系,将采集指标由41项扩充至61项,新增“场所性质、建设方式、场所功能区”等35项关键指标,精简冗余指标14项,重点强化场所功能技术、运维能力等数据支撑。同步优化“省-市-县-乡镇-社区”五级管理体系,其中省级1个、市级14个、县级97个、乡镇(街道)级49个、村(社区)级28个场所,累计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共189个。
截至目前,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核验成效突出:寿县44个、潘集区18个避难场所均100%通过核验,田家庵区通过率达96.15%,凤台县通过率为93.55%,大通区、谢家集区等正加速推进审核更新;全市有效避难总面积中,室内型场所占比38.33%,室外型场所占比61.67%,“室内外互补、平急结合”的防灾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为推动应急响应向智能化转型,我市通过“智能匹配”功能,基于灾情类型、影响范围自动筛选最优避难场所;“资源可视化”实时呈现各场所容纳人数、设施设备配置、避难场所种类、物资配置数量等关键信息,提升指挥调度透明度;“动态监测”联动气象部门实时获取天气变化、降水量及灾害预警信息,构建“风险预警—资源调度—效能评估”全链条闭环。
(本报记者 鲁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