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这些要点不能忘

刘芳芳

版次:A04  2025年04月08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约为20%,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显著上升。骨质疏松性骨折(如髋部骨折、脊柱骨折)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字面意思是“多孔的骨头”,是指骨骼中的矿物质(如钙和磷)流失,导致骨密度下降,骨骼变得脆弱。正常情况下,骨骼处于动态平衡中,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年轻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增加;30岁左右达到峰值骨量;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减少。

老年人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营养吸收能力降低、活动减少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若不加以干预,轻微的外力(如跌倒、咳嗽)就可能引发骨折。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的严重后果是骨折,常见于以下部位:

1.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身高变矮、驼背(俗称“老缩”)、慢性背痛。

2.髋部骨折:致残率高,约20%的患者在一年内因并发症死亡。

3.腕部骨折:常见于跌倒时用手撑地。

这些骨折不仅影响行动能力,还可能引发长期卧床导致的肺炎、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要点

1.均衡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

(1)补钙: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mg,50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应增至1000-1200 mg。富含钙的食物包括:

乳制品:牛奶、酸奶、奶酪(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奶制品)。

豆制品:豆腐、豆浆、黑豆。

深绿色蔬菜:菠菜、芥蓝、油菜(但草酸含量高的蔬菜需焯水后再食用)。

坚果和鱼:杏仁、芝麻、小鱼干(连骨吃)。

如果饮食无法满足需求,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如碳酸钙、柠檬酸钙)。

(2)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缺乏时即使补钙也效果不佳。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能力下降,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建议:

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避开正午强光)。

食物补充: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蛋黄、强化牛奶。

补充剂:每日800-1000IU(国际单位),严重缺乏者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2.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推荐:

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练习,增强肌肉力量。

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瑜伽,预防跌倒。

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高风险动作(如跳跃、深蹲),以防骨折。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吸烟会加速骨量流失。

限酒:过量酒精(每日超过2标准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过量咖啡因(>3杯/天)可能增加钙排泄。

4.定期检测骨密度

建议以下人群定期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定(DXA)检查骨密度:

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

50岁以上有骨折风险因素(如低体重、长期服用激素、家族史)。

已确诊骨质疏松或接受治疗者需定期复查。

5.预防跌倒

老年人跌倒易引发骨折,需采取防护措施:

居家安全: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

穿着合适:选择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过长裤腿。

改善视力:定期检查视力,避免夜间摸黑行动。必要时使用助行器:如拐杖、步行器。

6.合理用药

某些药物可能加速骨流失,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如需长期服用,应咨询医生并监测骨密度。

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者,医生可能会开具:

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唑来膦酸。

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

其他:维生素K2、雌激素(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需评估风险)。

四、常见误区

1.“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无需干预”

错!通过科学管理可延缓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2.“补钙就够了,不用管维生素D”

维生素D不足时,钙吸收率仅10%-15%,需两者协同补充。

3.“老年人不能运动,容易受伤”

适度运动反而增强骨骼和肌肉,减少跌倒概率。

五、总结

骨质疏松是“沉默的杀手”,预防胜于治疗。老年人应做到:

均衡饮食:足量钙+维生素D。

坚持运动:负重、抗阻、平衡训练结合。

定期检查:骨密度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防跌倒:改善居家环境,使用辅助工具。

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影响骨骼的药物。

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医学干预,老年人完全可以拥有强健的骨骼,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作者单位系安庆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