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肌梗死的前兆和相关信号

孟令媛

版次:04  2025年04月08日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危重疾病,大多因冠心病导致,主要发病诱因有长期吸烟酗酒、持续熬夜、外界刺激、过度劳累等,以上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出现管腔狭窄的现象,容易诱发斑块破裂出血,造成血小板在破裂处被大量聚集,进而出现阻塞管腔血栓问题,加重管腔狭窄化,发生血供中断和心肌缺血性坏死。大部分AMI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憋闷或疼痛、恶心烦躁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发生休克或者猝死。因此,及时识别心肌梗死的前兆和信号对于疾病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具体讲解心肌梗死的前兆以及预防心肌梗死的注意事项要点。

一、心肌梗死有哪些前兆

1、胸痛

心肌梗死发作前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急性、持续性胸痛,大部分患者自述有胸部压迫、紧缩、烧灼感,随疾病进展这种不适感将放射至左肩、颈部、下颌乃至上腹部。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较为突发,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生,每次发作会持续20分钟以上,对患者造成极大影响。

2、呼吸困难

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供血供氧不足,此时肺循环系统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将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包括呼吸急促、气促,部分患者表示难以进行深呼吸。呼吸困难大多会伴随胸痛或胸部压迫同时出现,之后会有全身出汗、恶心、头晕等症状。

3、心悸

心跳过速或心悸可能成为心肌梗死的一个潜在信号。当心脏血液供应不足时,为了努力维持血液循环,心脏可能会加速跳动。此症状可能与胸痛或压迫感一同出现,也可能仅单独表现,患者或许会体验到心悸感、焦虑或恐慌。

4、疲惫

心肌梗死的常见前兆之一便是感到疲惫与虚弱。心脏供血不足时,身体往往会经历持续的疲劳、体力衰退或难以完成日常活动的情况。

5、恶心呕吐

恶心和呕吐同样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预警信号。当心脏血液供应不足,消化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可能与胸痛或压迫感一同出现,也可能单独显现,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伴有头晕或出汗的表现。

6、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会影响心脏正常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7、休克

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发作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限,随疾病发展将会出现休克症状,伴随头晕、血压降低,部分患者有极度焦虑和濒死感。

二、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发生

1、预防“三高”

心肌梗死作为急发且危重的心血管疾病,疾病发生与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紧密相关,因而“三高”成为了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发因素。这就提示人们在预防心肌梗死时首要的就是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积极预防“三高”。对于确诊“三高”的患者,应当严格遵医嘱持续用药,避免血压、血糖或血脂指标的不断波动,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维持指标的稳定性,预防疾病加重诱发心肌梗死。

2、合理饮食

重油重盐饮食会对机体造成负担,因此人们需调整不良饮食习惯,坚持低脂、低盐、低糖、高优质蛋白的饮食原则,食用新鲜蔬果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吃油腻的、油炸的、生冷刺激的食物,更不可暴饮暴食或绝食。

3、适当运动

心肌梗死患者会因自身活动量增大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若康复训练不够科学或活动过量就可能诱发心衰。因此,确诊患者需减少活动量,每次康复训练时应观察患者表现,一旦出现气短、心脏不适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停止并降低后续运动强度。但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抵抗力,加快机体代谢与血液循环速度,加速脂肪代谢,预防血栓和粥样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强健心肌功能,有效预防心肌梗死。

综上所述,由于AMI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人们应主动关注和了解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和表现,能够及时识别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早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减少死亡风险。人们还应积极预防心肌梗死,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和结构,增加日常运动量,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保护心脏功能。 (作者单位系寿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