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谋反 淮南相干啥

周 强

版次:03  2025年04月08日

西汉淮南王英布、刘长、刘安皆因“谋反”殒命,结局都很悲惨。而当时的诸侯国虽然“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但诸侯国丞相却由朝廷任命,对皇帝负责,明里协助诸侯王管理封国,暗中监视诸侯王日常行为。淮南王们谋反时,淮南相们无一例外地站在国家立场上,反对叛乱,维护统一。

朱建劝英布勿反

英布时的淮南相朱建是位学者型官员,曾被刘邦赐号“平原君”。《汉书·艺文志》载先秦与秦汉儒学经典53家836篇目录中,有“平原老七篇”,唐颜师古注认为,平原老即“朱建也”。另外还有“朱建赋二篇”。

史书说,朱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具体来说,“辩有口”表示他善于言辞,能够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刻廉刚直”表示他性格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行不苟合”表示他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义不取容”表示他不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都是汉语成语,后两者还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三版《汉语成语大全》。

英布封王后,朱建曾两任淮南国相,第一次为相时,因“有罪去(职)”。《史记·英布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汉战争相持阶段,刘邦派随何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随何来到王都六县(今六安市),“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英布)”。太宰与丞相等义,《英布传》没有说太宰的姓名,但与《朱建传》“尝为淮南王(按:应为九江王)英布相,有罪去”互勘,可知这位太宰应该就是朱建。

后来随何说通太宰,“太宰乃言之王”,安排英布接见随何,随何出使的目的达到。英布叛楚后,项羽大怒,遣将“击淮南,破布军”,英布丢失淮南,凭空失去诸侯地位,只得孤身投靠刘邦。因为英布叛楚既有随何的嘴功,又有朱建的劝功,现在英布地位失落,朱建自认有罪,于是离开英布。

西汉建立后,朱建受朝廷任命,重回英布身边,担任淮南国相。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发动叛乱,事前曾分别向朱建和梁父侯征询意见。问平原君朱建,朱建“谏止之,布不听”;问梁父侯(梁父侯国封地在今山东泰安市)则得到支持,英布“听梁父侯,遂反”。刘邦亲征平定叛乱后,清算淮南国官员责任,听说朱建没有参与谋划,甚至还曾劝谏阻止英布叛乱,于是对朱建格外开恩,不仅没有追责,还特别赐以“平原君”之号,让他举家迁居都城长安。后来因吕后幸臣审食其党同诸吕,朱建又庇护过审食其,汉文帝追究往事,朱建被迫自杀。

张苍力主清算刘长

英布甫一叛乱,刘邦迅速册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而以北平侯张苍为淮南国丞相,并将淮南国都城由六县迁至寿春县(今寿县)。刘长封王时,实足年龄只有两周岁,治理责任自然由张苍承担。张苍同样是学者型官员,在历法、算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曾参与增订删补《九章算术》,提出并制订度量衡方面的理论,还将算学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国计民生。

刘长的淮南国领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辖域广大,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淮河以南,湖北黄州市以东地区和江西全省。王都寿春曾是战国晚期楚国都城,由于区位优越,人口集中,工商繁盛,文化发达,交通便捷,是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之外的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治理这样的地区,张苍的责任重大。

好在张苍阅历丰富,在秦朝就担任过御史,掌管宫中各种文书档案。西汉初期,历任常山郡太守、代国丞相、赵国丞相。后又担任主计,主管国家财赋,成为朝廷重臣。张苍具有经济管理经验,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淮南更是得心应手。东晋伏滔《正淮论》曾描述过秦汉以来淮南地区的经济富饶情况,说淮南龙泉陂(今安丰塘)周围有广阔良田,舒、六地区的特产通过水路运输到蛮越地区,能换取巨大的经济利益。金石和皮革在这里聚集,表明淮南的矿产资源富饶;草木和箭竹在这里生长,显示淮南的野生植被丰厚。水旱无法侵害的山湖薮泽弯曲处出产大量草果,荒年时节可以成为救灾食物。这样的地区交给张苍治理,淮南想不富都难。

张苍担任淮南相16年,为淮南国积聚了富足的财物。汉文帝即位后,将张苍调回朝廷,担任御史大夫,后来又担任丞相。张苍离开淮南时,刘长18岁,正好成年。刘长少了约束,从此“不用汉法”,拒绝朝廷派来的官员,“自行法令”,违规任命一位名春的人担任淮南国丞相。

公元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已担任丞相的张苍负责查究。张苍不念昔日辅佐刘长之情(可能刘长亦曾对张苍有过忤逆行为),与朝廷重臣两次联名上书,请求依法处死刘长。汉文帝顾念亲情,两次以“朕不忍致法于王”的理由拒绝。最后张苍等奏请将刘长流放蜀郡,汉文帝准奏,结果刘长在流放途中自杀。后来张苍官运顺利,“百有余岁而卒”,实属罕见高寿。

张释之智救刘安

公元前164年,刘长之子刘安被汉文帝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55年,张释之被汉景帝任为淮南相。张释之曾在朝廷担任廷尉,以用法持平著称。汉文帝出行时,曾有人犯跸,惊动乘马,汉文帝受到惊吓,于是将人交张释之处置。张释之判决缴纳罚金,汉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回答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法律这样规定,如果判罚过重,那么法律就不会取信于民,希望陛下明察。汉文帝无话可说,只得认可张释之的处置。《汉书》作者班固称赞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汉景帝初为太子时,张释之任公车令,负责掌管宫门。太子与梁王兄弟同乘一车入朝,进入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禁令。张释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之罪,对太子和梁王进行弹劾。后来汉文帝赔罪,薄太后特赦,才允许两人进宫。汉景帝上位后,张释之心怀忐忑,寻机向汉景帝谢罪。汉景帝当时虽没怪罪,一年多后,还是因“犹尚以前过”,将张释之外放至淮南国为相。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派遣使者至淮南,想拉拢淮南王刘安参与叛乱,刘安“欲发兵应之”。张释之说:“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派兵响应吴王,臣愿意为将,亲自领兵前往。”刘安听信其言,就将淮南国的军队指挥权交给张释之。张释之控制了淮南国武装后,并没有听从刘安命令,与叛军合作,而是积极修缮城池,准备固守,并且向朝廷求援,朝廷还派曲城侯虫捷领兵援助淮南。七国叛乱平定后,从乱诸王或自杀或被杀,淮南王刘安竟因张释之的巧妙之举而得到保全。两年后,汉景帝下诏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国丞相改为相,王国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命,有效消除了诸侯王谋反叛乱的危险。

后来张释之在淮南相任上病卒,继任淮南相在史书上没有留名。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谋反”的罪名,诏狱追究淮南王刘安。朝廷官员快到寿春时,淮南王刘安与王太子刘迁密谋,打算将淮南相与朝廷任命的二千石官员一体诱杀,然后发兵。召淮南相时,国相不明就里,欣然而至;内史以出使在外为由推托;中尉以只接受朝廷诏令而拒绝。刘安考虑,未能诱捕到内史和中尉,即使杀了国相也无济于事,于是将其释放。由此可见,即使淮南王刘安有“谋反”意图,淮南国相也没有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