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横向整合、纵向提升、双向扶持、靶向施策,构建制造业发展新生态。截至今年2月,全市汽车制造业、光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70%,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12.5%。制造业亿元企业达到129户,比2023年增加19户,其中制造业5亿元以上企业首次突破20户,龙头企业集聚成势夯实经济发展硬支撑。
横向整合优化制造业布局空间。在县区、园区重点推进“零地技改”“腾笼换鸟”“平台运作”“复合利用”“源头管控”等五类盘活形式,积极淘汰制造业落后产能,扎实开展低效工业用地盘活,提升工业用地“含金量”。2024年全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400亩、闲置工业厂房20.7万平方米,利用盘活闲置低效工业资产培育新增规上企业24户。
纵向提升激发制造业创新动力。聚焦数字化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24年全市新增实现数字化改造企业数361户,累计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达到699户,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6位。印发《淮南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培育高精尖特企业。2024年新增战新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创历史新高,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87家、增幅居全省第3位。
双向扶持培育制造业带动标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6+1”产业招商专班,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领导包保+专班推进”机制。2024年先进光储、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兴产业新签约项目363个,累计总投资779.84亿元。出台《淮南市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实施方案》,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亿元以上及重点制造业企业培育库。2024年共为企业争取到位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设备更新等上级项目43个、资金1.3亿元,争取项目数、资金额较上年度增加17个、7094.38万元。
靶向施策破除制造业发展梗阻。深入开展“政策快递”服务,精准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工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编印《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清单》《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项目申报指南》,收集汇编国家、省、市惠企政策申报细则28篇,梳理政策清单7类、116条,结合助企帮扶走访,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2024年举办制造业政银企对接会12场,参会企业183户,签约贷款意向3.29亿元,创新专精特新贷、科创e贷等金融产品,全市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9.94%。举办精准工业品产销对接会12场,参会企业共87户,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推进了优质淮品进商超、进矿区、进企业。 (本报通讯员 杜文彬
本报记者 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