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手术中避免低体温的风险

付 静

版次:A04  2025年04月02日

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不足36℃,在手术过程中比较常见。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会导致手术风险升高,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及其他不良事件。本文介绍了术中低体温的原因与危害,带领大家一起了解术中避免低体温风险的有效措施。

1、术中低体温的原因与危害

1.1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以下因素可能会引发术中低体温:

①麻醉剂:注射麻醉剂之后,血管收缩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工作。

②手术时间: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体腔直接暴露于冷环境中,机体辐射散热会随着手术时间延长而增加。

③液体冷刺激:各类液体未经预热处理直接使用会造成冷刺激,从而引发低体温。

④环境温度:手术室内的低温环境不利于患者体温的维持,增加低体温发生风险。

⑤患者个人因素: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术中心理负担较重,情绪过于紧张,影响体温的调节。此外,部分患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度较低,容易在术中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1.2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降低免疫力,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概率。②不利于血液循环,对凝血机制产生干扰,导致出血量增多,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④延缓药物代谢速度,增加麻醉后苏醒时间。⑤引起寒颤,增加心肌耗氧。

2、如何在手术中避免低体温的风险

2.1心理护理

术前访视时,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以此作为护理诊断依据,拟定护理计划,并完善术日保暖方案,严防低体温的发生。此外,在访视期间热情与患者交谈,缓解其紧张感,耐心介绍手术事宜,提前说明手术流程、潜在风险、预期效果以及配合方法,帮助其做好心理建设,使其以轻松状态配合手术,降低其对冷刺激的敏感度。

2.2环境温湿度管理

适宜的温湿度可以避免皮肤过度散热,对低体温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护理人员需对手术室温湿度进行动态化调节,术前将室温设定为25℃,待手术正式开始后设定为21℃-23℃,而湿度应设定为30%-60%,降低环境温湿度对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

2.3液体加温

术中用于冲洗腹腔或伤口的生理盐水、用于注射或消毒的各种液体在使用前应置于恒温箱保存,并将恒温箱参数设定为37℃。需大量输血或者输液时,应利用专业加温仪对这些液体进行加热处理,尽可能缩小液体温度与患者体温之间的差值。

2.4使用加温设备

用充气加温毯对非手术区域进行覆盖,体表施加温度适宜的高对流气体,保持患者体表温度稳定,避免机体内部热量转移。需注意,大面积烧伤者、肢体缺血以及热射病等特殊患者不宜使用充气加温毯,以免引起烫伤。准备尺寸适宜的无菌棉被,用于包裹非术区肢体,加强保暖效果。

2.5缩短肢体暴露时间

根据手术方案确定最佳体位,并对体位摆放流程进行优化,尽可能缩短因肢体在体位变化过程中的暴露时间。

2.6防渗水

若手术涉及冲洗、灌注等操作(如经皮肾镜取石术、开腹手术以及某些妇科手术等),应做好防渗水工作。在不影响手术安全性及操作视野的情况下,铺无菌单之前先覆盖一层医用无菌塑料袋,以免液体渗透患者的衣服和床单,以减少低温情况的发生。

2.7强化保温干预

对于高龄老人以及低龄儿童等特殊群体,需针对低体温问题加强保温干预。譬如,可以在术前调高手术室温度,基于患者情况设置个性化温度。麻醉之前通过主动保温措施提高体表以及外周组织热量,使肢体储存充足的热量,从而缩小核心体温与外周温度之间的差距,防止因热量再分布而引起体温下降,有助于保持体温稳定。

2.8医护密切合作

医护之间的密切合作在预防低体温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都因明确自身职责,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及合作意识,共同为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进行而努力。护士应积极配合麻醉医师以及手术医师,做好器械准备、清洗、传递以及伤口止血、缝合等工作,尽可能提高操作速度与准确度,进一步规避低体温发生风险。

总而言之,术中体温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低体温的发生对手术的顺利进展及患者的人身安全十分不利。因此,需积极采取预防手段来规避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为手术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系宿州市灵璧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