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提升”打造宜居宜业活力新区

本报通讯员 吕天然 王诗尧 本报记者 李东华

版次:A01  2025年04月02日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探索创新路径,在补短板、强产业、重运营上下功夫,推动城市品质、产业效益和运营能力全方位提升,持续打造宜居宜业活力新区。

补短板聚人气,提升城市品质

淮南高新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休闲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在教育方面,与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争创为首批“国家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在医疗方面,引进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等5家医院,组建市高新医院管理集团,打造覆盖全区的“1+8+N”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生活配套方面,投用春申里商业街、邻里中心、山南儿童公园等一批生活服务设施。通过这些举措,新区人气渐旺,常住人口从2020年13.3万人增长到目前的23.1万人。目前,淮南高新区正紧抓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周边民宿、酒店等配套设施开发,打造近悦远来的商文旅融合新区,同时持续优化“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等服务体系,为新城区注入老底蕴。

强产业聚人才,提升内生活力

淮南高新区科教创新资源相对丰富,在大数据产业领域具备先行布局优势,但也长期面临龙头企业牵引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的问题。为此,淮南高新区明确“制造业+服务业”双轮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新型显示作为主攻方向,累计落地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项目37个、引进新型显示企业28家,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83.5亿元,同比增长2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软件信息、跨境电商、科技服务等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88家,认定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2024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62.5亿元。不断提升创新转化效益。启动“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整合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已孵化70家师生创办企业。同时,着力构建产才融合生态,目前已集聚各类高技能及专业技术人才850名,其中E类及以上人才207名。下一步,淮南高新区将以入选首批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和零碳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大数据与先进制造业深度协同,深化“绿电赋能”发展模式,完善产才融合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重运营谋发展,提升平衡可持续能力

推动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平衡且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积极探索城市运营新模式,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淮南高新区大力培育城市运营主体。全力推动高新投资控股集团(AA+级)战略转型,通过构建“直投+参股+基金”的多元业务矩阵,实现从传统城投平台向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集团已形成“1+21+24”的集团化架构(1家母公司、21家全资子公司、24家控股参股公司),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安居工程、文旅商业等建设项目95个,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项目17个(含开沃新能源汽车、英众科技等重点企业),总资产规模突破293亿元,累计化解债务17亿元。深化城市运营市场化改革。积极支持高新投资控股集团与中铁四局等加强合作,引进其他国有资本参与市政管养、城乡环卫等公共服务,目前园区已实现园林绿化市场化率100%、安置房物业市场化率100%,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推进闲置资产盘活利用,通过司法拍卖与功能再造,将志高动漫园改建成舜耕人才公寓、市科技馆、市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存量资产价值。下一步,淮南高新区将强化平台公司资本运作能力,构建“投资一建设一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同时,按照“集聚开发、配套先行”的思路,科学统筹片区开发,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