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护理攻略解读

袁绪云

版次:04  2025年04月02日

慢性胃炎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胃肠疾病,尤其在生活节奏紧张、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疾病的名称虽带有“炎症”之意,但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胃炎不同,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且持续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经历胃部胀满、胃酸倒流、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并不剧烈。值得庆幸的是,慢性胃炎并非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只需对症调养,便能逐步恢复胃部健康,甚至实现与胃炎和谐共处。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与病因

慢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受到长期、低度的炎症刺激,导致的慢性病理改变。它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类型,而是有多个临床亚型,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承受高强度心理压力、吸烟、酗酒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慢性胃炎通常呈现出缓慢进展的特点,不像急性胃炎那样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剧烈症状。因此,它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常伴有食后不适、胃部不适、反酸、胃胀等症状,许多患者往往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自己患有此病。

二、慢性胃炎的护理重点

慢性胃炎的管理关键在于日常护理,尤其是饮食调节、情绪管理、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方面。

1、合理饮食,避免胃部刺激

胃是一个对饮食节奏十分敏感的器官,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进而损害胃黏膜。暴饮暴食、过度饥饿或进食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都容易加剧胃部负担。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应当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确保每日三餐时间固定,尽量避免不规律进食。饮食内容方面,应减少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油炸食物、咖啡、酒精等。进食时,应采用“细嚼慢咽”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胃的消化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误认为流食如粥、汤对胃部有益,然而长期单一的流食反而会使胃部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合理的营养搭配,保证饮食多样性,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2、调节情绪,减少胃部压力

胃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研究表明,情绪波动尤其是焦虑、压力大时,胃酸分泌容易增加,进而引发胃部不适。因此,调节情绪对慢性胃炎的护理至关重要,压力过大会导致胃黏膜的损伤,甚至加剧胃部症状。通过适当的放松,如听音乐、进行轻度运动、与他人社交等,均能有效缓解压力,促进胃部的自我修复。特别是当情绪波动较大时,可以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帮助放松神经系统,缓解胃部的不适症状。

3、戒烟限酒,避免二次伤害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而酒精则直接刺激胃壁,尤其是空腹饮酒时,酒精对胃的伤害更为直接且迅速。慢性胃炎患者必须严格避免吸烟和酗酒,以免加重病情,即便是偶尔饮酒,患者也应确保在进食后进行,避免空腹饮酒对胃黏膜造成直接刺激。

4、适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胃肠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胃的自我修复。尤其是轻度的运动形式,如散步、瑜伽、太极等,能够有效增强胃的功能。但运动量必须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带来过度负担,尤其是在空腹或胃部不适时,应避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5、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问题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它通过口腔传播,常见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因此,若家中有胃病患者,其他成员应尽早进行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此外,慢性胃炎患者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或癌前病变。通过早期筛查,能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医疗干预,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危害。

6、医疗干预,坚持科学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仅依赖于护理,科学的药物治疗同样至关重要。例如,若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通过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针对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的反酸、胃痛等症状,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请注意所有药物的使用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购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胃部负担。

总之,慢性胃炎是一种可通过长期护理和科学治疗来管理的疾病。它的恢复过程可能较为缓慢,但只要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完全可以与胃炎“和谐共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胃部健康,给予胃更多关爱,让胃恢复活力、远离病痛困扰。

(作者单位系寿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