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里的“种书人”

——读《我在乡村做书店》

版次:03  2025年04月02日

甘武进

“如果说在城市开书店是逆风行舟,那么在乡村做书店,就是在旷野里种书。”是啊,在乡野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荫庇一方。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城市中的书店难以维持经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钱小华逆流而上,将书店开到乡村。《我在乡村做书店》记录了他这一独特的经历,让读者与他一起跨越都市喧嚣,走进乡村的宁静,感受文化与土地的深情对话。

钱小华,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一位执着于将书香播撒乡野的“种书人”。此书是他投身乡村十周年的首次回顾性书写。2014年,偶然的碧山之行改变了钱小华做书店的轨迹。在经历实体书店倒闭潮后,即便是被说成理想主义的疯子、异类,钱小华仍然坚持把书店开到偏远的乡村去。于是有了碧山书局。往后十年,他又陆续在戴家山、松阳等地开办了12家乡村书店。在这本书里,钱小华分享了乡村书店选址、开业、日常经营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实体书店的未来的思考。

书中详细描述了乡村书店的选址过程,每一家书店的诞生都并非偶然。2014年的碧山,村里只剩十几个留守儿童和上百位孤寡老人,村民们对钱小华开书店的想法充满质疑。“这儿哪里会有人来,每天一棍子打不到一个人”“你们城里人吃饱了没事做……”钱小华并未退缩,他看中的是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宁静氛围,这些特质与书店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相契合。碧山书局由有着二百三十年历史的家祠——启泰堂修缮打造而成。书局装修期间,钱小华吃住都在碧山,跟进施工进度,了解风土人情,增进与村民的感情。

“书局开张的那天,村里的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穿上了新衣服来到书店……”钱小华说,陈家铺在他没有去之前,几乎已被世人永远遗忘。他将一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集体老礼堂改造成陈家铺平民书局。2018年,书店开业不到三个月,当年的国庆长假书店被游客挤爆了。因为有了书店,很多民宿和设计品牌落地生根……这个“空心村”变成村民回乡就业的“网红”村。当地村民收入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书店让人心得到修复,产生利他之心,让更多人回归乡村,成就美好。

钱小华做乡村书店,不仅仅是为卖书,更是希望以此为契机,重建乡村的公共秩序,让乡村在精神上“复活”。他认为书店应“呈现出感人至深的静默的力量”,能“唤醒人们对书店的梦想”。厦地水田书店,融合乡土与现代元素,将岁月沉淀与当代气息有机融为一体,很好地保护了原来的土墙,内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木头,与土墙环境协调,创造了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香格里拉先锋书店则改造于典型的香格里拉地区传统藏房“闪片房”的基础之上,与乡村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当地文化地标。

先锋乡村书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图书销售场所,它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精神的寄托。在书中,钱小华还对中国实体书店的未来进行了思考。当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书店存活艰难。但他坚信,“时代的进步永远需要思想去引领,需要年轻的一代去构想,只有书店这类公共的人文空间才能创造一片绿洲。”他认为,乡村书店必须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单向的知识传递媒介转化为双向的价值交换媒介,文化的力量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城乡,温暖人心。

“书店就像稻谷一样,饱满时低头,弱小时向上,把知识与信念撒向大地。”这是钱小华做书店的信念,也是中国未来的精神原乡。《我在乡村做书店》充满情怀与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乡村的坚守与奋斗,也让我们对乡村书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乡村有着广阔的天地,它是造梦者的家园。越平民越先锋,越乡土越国际。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乡村书店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