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鲜”里的一份坚守

张雪晴

版次:03  2025年04月02日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故事来自杜牧的诗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故事讲述的是长安城小吏李善德的一段传奇经历,九品小吏李善德好不容易在长安买了房,却因同事的算计,被迫接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运到长安。

荔枝若离本枝,便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路途遥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为了仕途上平步青云,家人的幸福生活,李善德在好友杜甫、韩洄的鼓励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于计算的才能,亲自前往岭南。

踏上荔枝运输之路,李善德才惊觉,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途。

当他深入荔枝产地,与当地的果农、胡商等交流合作,探寻荔枝保鲜方法。用盐水洗荔枝、采用冰镇、优化运送路径等反复试验不同的方案,但荔枝在途中一次次腐烂,失去了那令人垂涎的鲜美口感,挫折如影随形。就当所有人认为他向困境举手投降时,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在困境中,他的坚持愈发熠熠生辉。

在荔枝转运的险途中,李善德遭遇了诸多阻碍。岭南刺史何有光等地方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对他百般刁难。朝廷各部门之间也相互推诿,敷衍塞责。而且,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原本只需要十棵树的荔枝,最后毁坏了半个荔枝园的树,荔枝转运费更是所费不赀,上位者将经费摊派给沿途的老百姓赋税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当他越接近成功的时候,那些曾经与他称兄道弟的人,在利益面前纷纷露出了真面目,或落井下石,或趁火打劫。

在权力的追逐中,他妥协过默许砍伐果园,利用胡商资源,但在每个抉择关口都被良知刺痛。每一次的算计,每一回的妥协,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上一道口子。

他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这真的是他想要的成功吗?当李善德终于将荔枝成功运抵长安,他却未感受到想象中的喜悦与满足。

他不由得质问杨国忠:“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一篮荔枝,隐藏了多少人的血泪?在迷茫与挣扎中,李善德最终选择了回归本心。

当得知安史之乱的烽火烧红长安夜空时,他庆幸自己当初的本心的坚守。小说结尾,他缓缓蹲下,将荔枝一枚接着一枚地剥开,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直到实在吃不下去,才停下来。他忽然明白,自己当年拼命奔向的长安皓月,不过是琉璃瓦反射的虚光,而此刻手里“朱红鳞皮,实如凝脂”晃动着天地间最澄澈的星芒。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金钱诱惑、权力压迫,同事使绊,让渡原则就能轻松获取利益时,我们要以李善德为镜,坚守那份如“荔枝鲜”般纯粹的目标,不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内心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