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美
张炜,从1970年在学校刊物发表散文,到1980年在《山东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达达媳妇》开启创作生涯,张炜一路笔耕不辍。他陆续推出《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众多佳作,涵盖长篇小说、诗歌、散文、非虚构等多样体裁,作品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多种语言,荣获茅盾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诸多奖项,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张炜的作品往往注重家族史与个人心灵史的交织书写,兼具浪漫主义艺术个性,还不断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当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底蕴与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将笔触伸向《橘颂》时,一部蕴含着细腻笔触与深刻内涵、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就此诞生,为读者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文学之旅。
《橘颂》的故事并不复杂,它以一位八十六岁的老文公带着一只叫橘颂的猫住进山间石屋为开端,徐徐展开了一段山居生活的画卷。在这座如迷宫般的石屋中,老文公与留守的乡亲李转莲、老棘拐和重孙水根为伴,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为友。作者用质朴而优雅的语言,将山间的四季变换、万物生长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跟随老文公的脚步,一同领略春日里荠菜的鲜嫩、槐花盛开时的芬芳,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这种对自然的细致描摹,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乡村自然风光的美好,更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书中的双线叙事手法十分精妙。一条线描绘老文公在山居生活中与乡邻的日常互动,他们之间的友爱互助,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转莲主动帮助老文公解决生活难题,老文公辅导水根学习,老棘拐帮忙寻找取暖开关,这些点滴小事无不体现出乡村社会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而另一条线则借助老文公与半岛东部莫逆之交的互通电话,展开对家族历史的追问、对荒芜石村的探寻以及对濒危海洋“冰娃”故事的解密。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山村与海洋、历史与现实被巧妙地勾连起来,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老文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一绝,他是一位忠于理想、坚守正义的知识分子。尽管年轻时饱受挫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矢志完成东夷史书稿。他的那句“人这一辈子,应该留下自己的作品,它必须是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彰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对乡土文明的坚守,如同橘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品格,蕴含着几代人的坚守和一个人的执拗。在这里,“橘颂”二字不仅仅是猫的名字,更成为了个人理想乃至家国天下的象征,化用屈原《橘颂》的隐喻,书写了四代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
《橘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层忧虑。书中描绘的荒芜石村,是现实中许多乡村空心化的写照。大量中青年人迁往城市,留下空荡荡的石屋和孤独寂寥的老人,这一社会现象令人深思。但同时,作品也并非一味的悲观,就像文中最后大家一起走进槐花盛开的春天,暗示着希望的存在。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乡村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地共生。
这部作品的语言简约却灵动,充满了诗意。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精准地传达出情感与意境。“一低头,又是一道道石墙上垂挂下来的紫色藤蔓,是哗哗流溅的鲜花瀑布。”“天哪,咱们掉进了春天的漩涡。”这些语句读来朗朗上口,让人陶醉其中。再配上书中精美的插图,每一张都如同画作一般,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橘颂》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走进乡村,走进自然,感受那份淳朴与宁静。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理想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智慧与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正如众多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它是一部随着读者成长可以咂摸出不同人生情味的小说,其魅力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衰。